8月28日,“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以下简称“农讲所纪念馆”)开幕,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缅怀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省政协在广州、江门、东莞三地举力“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展览活动在广州将持续至10月10日,在江门、东莞将持续至10月下旬,地点分别在农讲所纪念馆、江门市博物馆和东莞市黄江镇黄牛埔美术馆。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杨建伟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集粤港澳三地民众之力,营救困留在香港的知名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对保存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具有深远意义。
“本次展览回顾历史、展望现实,对于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中流砥柱作用、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杨建伟说。
相关负责人介绍,展览被列入全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要活动清单,主要有主题鲜明、挖掘深入、内容丰富、彰显特色等四大亮点。
该负责人介绍,展览主题鲜明,通过“坚持抗战”“危急时刻”“虎口营救”“历史铭记”四个部分,全程回顾在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的重视关怀下,香港“八办”、中共广东和香港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建立联络站、开辟交通线、精心组织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撤离香港回到大后方的营救历程。本次展览是讲好中国抗战故事、文脉传承故事、统一战线故事的集中体现。
同时,展览挖掘深入。充分运用文史研究新成果、新发现,全面介绍大营救主要路线,包括充实香港、澳门至台山东滘口、广州湾(今湛江市)等西线转移史实。与专业机构合作绘制大营救详细路线图,让人一目了然了解大营救路线全貌。团队专程赴港澳及省内十个地市实地调研,在当地热心人士和文史工作者帮助下,挖掘香港元朗杨家祠、澳门东亚酒店、韶关兢业楼旧址、河源老隆义孚行旧址、梅州罗翼群旧居等10多处首次公开的大营救遗址。其中,邹韬奋、茅盾、胡风等文化名人居住过的香港杨家祠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保持原状的大营救相关文物建筑,展览进行了场景复原,并展出当年文化名人使用过的桌椅。
在农讲所纪念馆,展览共展出图片310多张、文物30余件(套)、文献资料20余种。其中,农讲所纪念馆提供尹林平、杨康华等大营救领导人使用过的钢笔、怀表等珍贵文物20多件(套),省立中山图书馆提供茅盾、萨空了等回忆文章等珍贵文献10余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档案处特别提供香港大中华酒店用地档案、章程、经营报告等珍贵档案资料。展览还专门收集整理与大营救相关的100多位人物的主要资料,并特设“政协印记”展区。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届省级以上政协委员中,曾参与组织领导大营救及被营救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共有59人。
本次展览得到文化文艺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参与。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陈永正为展览题写了展标;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纪光明、李远东、许鸿基、陈春盛等重录大营救相关诗作的书法作品;省政协委员陈森历时半年创作了大型水彩画《火种》,生动描绘文化名人突破日军封锁线的场景。在展览开幕式上,省政协委员、省歌舞剧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陈筱棠演唱歌曲《再会吧!香港》;省政协委员、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领衔,将文化名人马思聪创作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弦乐四重奏进行演奏,表达对文化名人的致敬与缅怀。
新闻链接:
这些展品,背后有这样的故事
丰富的展陈、珍贵的实物、别具匠心的画作……8月28日,“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在农讲所纪念馆开幕,吸引游客驻足观看。
展品背后,有哪些故事?
展出民主人士与文化名人留宿期间用过的桌凳原物
展览现场,一组颇具年代感的桌凳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这是大营救期间,民主人士与文化名人在新界元朗十八乡大棠村杨家祠(又称“适庐”,以下简称“杨家祠”)留宿期间用过的原物。
杨家祠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保持原状的大营救相关文物建筑。展厅还复原了杨家祠当时的厅堂“敦敬堂”。
1933年,原籍梅县的印尼华商兄弟杨竹南和杨卫南修建了杨家祠。杨家祠因背靠环山、地形隐蔽且房间众多,是港九大队的秘密交通站和联络点,也成为大营救理想的中转站。如今,杨卫南的儿子杨永光一家还居住在此。本次展览之际,杨氏后人将这套桌椅捐赠给省政协文史馆。
“捐赠桌凳,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段历史。”在展览现场,杨永光携家人和桌凳合影留念,“这套家具对我们来说很有纪念意义,也希望更多人看到它们。”杨永光说。
大型水彩画《火种》亮相
展览现场,大型水彩画《火种》亮相,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定格。
这幅画由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森历时半年创作。陈森说,作品采用丰碑式构图,凸显这场营救工作的伟大。色彩运用上,以黑夜渐变至黎明的色调变化,串联起整个营救历程,先是秘密策划的紧张氛围,到最终走向光明与胜利,让画面叙事更具层次感与情感张力。
“水彩很少用于如此大幅的创作,但它独特的艺术语言能很好地营造出历史的神秘感。”陈森介绍,作品穿插的“烟雾缭绕”效果,既模拟了战火硝烟的历史场景,也让水彩的通透与朦胧感得到充分展现,让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动实现巧妙融合。
陈森说,在研读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相关历史资料时,他对中国共产党保护文化名人、守护民族文化命脉的举措充满敬意。“我本身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中国共产党保护文化火种的坚定决心让我深受感动,也成为我创作时调动内心情感的核心动力。”陈森说。
南方+记者 马立敏
通讯员 王声哲
【作者】 马立敏;张冠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