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印江,文旅热潮持续涌动。“贵州村戏·乡当好耍”系列活动接连落地,从“村戏”竞技的文化碰撞到音乐狂欢的激情绽放,从专业演出的高水准呈现到百姓舞台的全民参与,不仅为市民游客打造了夏日文化盛宴,更成为印江推动文旅融合、激活市场活力、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载体,让文旅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
文化搭台:多元活动激活文旅资源
以“贵州村戏·乡当好耍”为核心纽带,深度挖掘并盘活印江本土文旅资源,通过多样化形式展现地域文化魅力。8月20日,贵州村戏代表队与“知行贵州”国际青年代表队展开对决,本土村戏与国际元素碰撞,既彰显了印江文化的包容性,也让“村戏”这一文化符号走向更广阔的受众。
8月20日晚,贵州村戏代表队与“知行贵州”国际青年代表队展开对决。
8月22日,贵州村戏代表队与东莞黄江代表队的跨地域比拼打破地域限制,不仅实现了两地文化的双向交流,更让印江文旅资源触达省外观众,为后续跨区域文旅合作积累潜力。
而8月23日晚的盛夏音乐狂欢夜、8月24日晚开演的盛夏之夜·百姓大舞台,进一步丰富了活动形态,前者以音乐点燃夏夜活力,后者让普通群众成为文化主角,实现了“专业演出”与“全民参与”的互补,让印江文旅资源呈现出多元绽放的态势。
8月23日晚,盛夏音乐狂欢夜点燃夏日激情。
“跳了十几年广场舞,没想到我也能登上‘村戏’的舞台。”表演结束,李太鑫仍笑得合不拢嘴。她说:“为了这场演出,我们连续排练了十多天,今天得以展现出来,大家感到很开心。”
消费赋能:文旅热潮带动全链条市场繁荣
以“文旅引流”为核心,构建起“活动+消费”的全链条赋能体系,为印江经济注入新活力,推动消费市场从“短期热闹”向“长效繁荣”转变。
当前,印江文昌广场及周边街区️已形成“15分钟消费圈”。“每逢村戏活动当天,我们在文昌广场搭建起‘乡愁集市’,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推动‘文旅+消费’深度融合。”印江自治县工业和商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乡愁集市。
此外,这一活动成为本土产品“出圈”的重要窗口。现场设置的“印江好物专区”,集中展示销售抹茶精酿、梵净山茶叶、土家刺绣手工艺品等20余种本土特色产品。其中,梵净抹茶精酿借助啤酒争霸赛场景曝光,活动期间销量持续攀升,不少游客现场扫码添加品牌客服,形成“线下体验+线上复购”的消费闭环。
夜间经济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更让印江夏夜“烟火气”与“经济力”同步升级。活动期间,文昌广场周边夜市摊位数量爆满,涵盖小吃、冷饮、儿童游乐等业态,形成“观演+逛吃+休闲”的夜间消费动线。活动举办期间,印江夜间消费较去年同期增长明显,文旅对消费的拉动效果显著,形成“活动带动小业态,小业态丰富大场景”的良性循环。
活动周边构建起“15分钟消费圈”。
程敏是“川味卤匠”小吃摊主的老板,摆摊一月有余。“在村戏活动‘15分钟消费圈’周边街区摆摊,人流量大,能更好地吸引顾客。”程敏说。
群众参与:全民共享文旅发展成果
“贵州村戏·乡当好耍”系列活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成为文旅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与传播者,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旅利民”。在“盛夏之夜·百姓大舞台”上,普通群众走上台前,演唱、舞蹈、戏曲等自编自演的节目展现民间才艺,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表达需求,也让文旅活动更具烟火气;现场市民游客主动分享活动体验,通过社交平台传播演出片段、现场氛围,成为印江文旅的“活名片”,进一步扩大了印江文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在“盛夏之夜·百姓大舞台”上,印江花灯协会带来表演《跟着贺龙去当兵》。
此次“贵州村戏·乡当好耍”系列活动,是印江文旅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文化激活资源、以活动带动全链条消费、让群众共享成果,不仅绘就了夏日文旅发展的热闹图景,更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市场联动、全民参与”的发展路径。下一步,随着更多特色文旅活动的落地,印江将持续释放文旅魅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人走进印江、了解印江、爱上印江。
现场观众纷纷拍照分享。
“‘贵州村戏·乡当好耍’系列活动,是我们立足本土文化、激活文旅资源的一次深度探索,核心就是以‘戏’为媒、以‘耍’聚气,让文化有热度、消费有活力、群众有参与。从村戏的跨地域交流到全民共享的百姓舞台,从15分钟消费圈的繁荣到本土好物的出圈,我们不仅看到了夏日文旅的热闹图景,更验证了‘文旅融合、市场联动、全民参与’路径的可行性。接下来,印江将继续围绕‘乡当好耍’这一主题,深挖梵净山文化、土家族民俗等资源,策划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文旅活动,让‘走进印江、了解印江、爱上印江’从口号变为更多人的真实体验,推动文旅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县域发展、惠及百姓生活的支柱力量。”印江文旅局副局长陈聪波表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蔡茜
一审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