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畔,秦岭北麓
咸阳这座承载着三千年历史的古都
正以超越时空的维度
展现着它的多元魅力
这里不仅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起点
更是自然奇观与人文瑰宝
交相辉映的生态之城
从碧波荡漾的咸阳湖
到奇峻壮美的郑国渠
从林海苍茫的石门山
到红色记忆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的马栏
当我们漫步在这片土地上
不仅能感受到大秦帝国的雄风
更能领略到
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典范
让我们一同揭开咸阳这座古城
留在历史光影中的宝藏吧~
在水韵山色中 遇见古都的另一面
从咸阳湖的潋滟波光
到石门山的林海松涛
从郑国渠的千年水韵
到马栏的红色记忆
这些自然景观各具特色:
或湖光潋滟,或峡谷幽深
或林海茫茫,或溪流淙淙
咸阳的自然景观
既是生态保护的典范
也是休闲旅游的胜地
更是咸阳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绿色财富
咸阳湖景区
在这片承载着大秦一统风云的土地上
一泓碧水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灵动之气
——这就是被誉为
咸阳“城市会客厅”的咸阳湖
咸阳湖并非凭空而生
其前身可追溯至古老的渭河水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引渭水为池,筑兰池宫
开中国古代人工湖之先河
汉代司马相如
在《上林赋》中写道: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描绘的正是包括渭水在内的关中八水景象
唐代诗人王维
在《渭城曲》中吟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诗中的渭城即是咸阳古称
千年来,渭水滋养着这片土地
见证着王朝更迭、历史变迁
如今的咸阳湖
是21世纪重大水利工程的成功典范
通过科学规划、生态治理
昔日的渭河滩区焕发新颜
形成了水面面积达1.2万亩的生态湖区
湖区内建有多个生态岛屿
种植各类水生植物
吸引了白鹭、苍鹭等数十种鸟类在此栖息
成为城市中的生态绿洲
明代诗人王九思曾咏叹:
“渭水桥边独倚阑,望中烟雨是长安”
如今站在咸阳湖畔
远眺渭水
依然能够感受到这种跨越时空的诗意
郑国渠旅游风景区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诗经·邶风》
这首古老的诗歌
描绘的正是郑国渠所在的泾河流域
公元前246年
一个惊心动魄的计策在秦国朝堂上演
——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
劝说秦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意图消耗秦国国力
然而这个“疲秦之计”
最终却成就了“强秦之实”
郑国渠历时十年建成
创造了三大工程奇迹:
规模空前——
干渠总长126公里
渠宽30米,深10米
灌溉面积达280万亩
相当于今西安市辖区面积的两倍
技术突破——
采用“横绝”技术
将冶峪、清峪等12条河流拦腰截断
汇入渠中
年引水量达7亿立方米
设计精妙——
利用渭北平原的自然坡降
实现全线自流灌溉
水位落差达200米
如今的郑国渠旅游风景区
不仅保存着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遗址
更形成了
集峡谷、瀑布、地质奇观于一体
的自然胜境:
泾河大峡谷深切150米
呈现“一线天”地质奇观
龙涎瀑布群总落差达80米
汛期流量每秒50立方米
区内分布着72处地质遗迹
包括壶穴、波痕等第四纪冰川遗迹
悬崖秋千建在185米高的绝壁上
摆动幅度达15米
这里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考古发现的3处汉代渠闸遗址
5公里秦汉古道
与现代旅游设施相映成趣
成为自然奇观与人类智慧完美融合
的活态博物馆
郑国渠不仅成就了秦国的霸业
更至今仍在滋养着这片土地
堪称世界水利史上永不过时的工程典范
石门山森林公园
石门山森林公园位于咸阳市北部
地处子午岭南麓
总面积达8856公顷
主峰海拔1885米
是渭北高原上名副其实的“绿色明珠”
石门山得名于其标志性景观“石门天堑”
——两座天然石峰对峙如门
形成险要关隘
这里自古就是
连接关中与陕北的重要通道
唐代诗人王维曾在此留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的千古名句
明代更在此设关驻兵
至今遗迹犹存
公园内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孕育着1200余种植物
和200余种野生动物
千年银杏需五人合抱
杜鹃花海延绵万亩
金钱豹、黑鹳等珍稀动物在此栖息
四季景色变幻莫测:
春季山花烂漫,夏季凉爽宜人
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
龙潭瀑布飞泻50米
如白练悬空
三叠泉声如雷鸣
珍珠泉涌如珠玉
如今的石门山已成为
集生态保护、科普研学、休闲度假于一体
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游客可在此体验森林浴
观赏珍稀动植物
徒步登山、露营观星
也可入住特色民宿感受山居生活
公园配备完善的游览设施
提供多条不同难度的徒步路线
是远离城市喧嚣
回归自然本真的理想之地
马栏周边自然生态区
马栏不仅铭刻着红色的革命记忆
更被一片宁静而丰美的自然山水
所温柔环抱
位于旬邑县马栏镇
的大唐鹿野苑旅游度假区
像一颗悄然藏于林间的绿宝石
静待游人的到来
这里背靠马栏国有生态林场
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据监测
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4000个
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2017年
旬邑县更是以其卓越的生态环境
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
正式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成为陕西省首批获此殊荣的地区之一
度假区占地三百余亩
依偎在群山之中
森林覆盖率高达94%
春日
山花渐次绽放
点缀于新绿之间
夏季
这里成为绝佳的避暑胜地
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6摄氏度
林间清风拂面,清凉惬意
入秋后
层林尽染
漫山红叶如霞似火
冬季
则银装素裹
可赏雪景、玩滑雪
别有一番静谧韵味
每年
有超过四十万游客来到这里
寻找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他们或是在林间小径漫步静思
于鸟鸣溪声中沉浸阅读
或是在夏季体验采摘蔬果
户外烧烤的田园之乐
到了冬季
则可尽情享受滑雪运动的激情
最令人欣喜的是
漫步园区
时常能与放养于半山坡
的梅花鹿不期而遇
它们温驯可爱
为这片自然之境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趣
在秦风汉韵里,穿越古都的三千年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
一陵一墓都诉说着文明的传承
从盛唐气象的乾陵
到汉代雄风的茂陵
从沉浸式考古的汉阳陵
到红色记忆的马栏革命旧址
再到关中民俗活态传承的袁家村
咸阳的人文景观
犹如一串璀璨的明珠
串联起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脉络
乾陵景区
在咸阳城西北50公里的梁山之巅
一座巨大的山陵与天地共存
这就是唐高宗李治
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的合葬陵寝——乾陵
这座修建于公元684年的唐代帝王陵墓
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
独一无二的两朝皇帝合葬墓
更是一座凝聚盛唐气象
的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
乾陵依山为陵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陵园周长40公里
主峰海拔1047.9米
南侧两座东西对峙的小峰
天然形成陵园的阙门
远望犹如一位仰卧大地的女性
因此被称为“睡美人山”
陵园仿唐长安城格局建造
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现存地面石刻100余件
各类文物遗迹500余处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朱雀门外的无字碑与述圣纪碑
——无字碑高7.53米,重98.8吨
碑首雕有八条螭龙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块皇帝的无字碑
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这座历经1300多年风雨的帝王陵寝
以其完整的格局、精美的石刻
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成为研究唐代历史、艺术、建筑
的重要实物资料
向世人展示着
大唐王朝的恢弘气度和非凡魅力
乾陵地宫至今未被发掘
据《唐会要》记载
地宫内
“金银珠宝、锦绣绸缎、典籍书画不可胜数”
著名明史专家吴晗曾说:
“乾陵地宫的发掘
必将使人们对唐代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线公路旁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静卧于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
这座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园
是中国第一座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也是世界首座采用最先进文物保护技术
建成的沉浸式考古遗址公园
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3年
历时28年建成
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
由帝陵、后陵、南北区
从葬坑、陵庙等礼制建筑
陪葬墓园及刑徒墓地等组成
整体布局完整展现了
“视死如生”的汉代丧葬观念
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汉阳陵不仅提供了独特的参观体验
——游客可透过玻璃通道
直接在考古现场上方漫步
感受“穿越时空”的奇妙体验
还开设了
模拟考古基地、陶艺体验馆等互动设施
让参观者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乐趣
这里不仅是了解汉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更是感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绝佳场所
以其独特的展示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成为融文物展示、考古研究、科普教育于一体
的现代化大型文化旅游景区
茂陵景区
在咸阳兴平市东北的渭北高原上
茂陵犹如一座永恒的丰碑
巍然矗立于天地之间
这座汉武帝刘彻的陵寝
不仅是汉代帝王陵墓中
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
更以其宏伟的气势和精美的石刻艺术
展现着大汉王朝的鼎盛辉煌
茂陵始建于公元前139年
历时53年建成
陵园占地约50平方公里
其封土堆高46.5米
顶部平坦,呈覆斗形
远望如山似岳
故《汉书》称其“象祁连山”
以纪念武帝征伐匈奴的赫赫武功
茂陵博物馆设在霍去病墓前
馆内陈列着出土文物4000余件
其中国宝级文物14件
一级文物80余件
不仅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更从侧面反映了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社会景象
站在茂陵之巅
极目四望
渭北原上汉家陵阙依次排开
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如今
这座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帝王陵寝
依然以其恢弘的气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向世人诉说着那个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时代
马栏革命旧址
马栏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曾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建立最早
存在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马栏革命旧址群
保存完好的革命遗迹达20余处
包括关中特委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红军医院旧址
等重要历史建筑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革命街上
两侧的土坯房
砖木结构建筑保持着当年的风貌
1932年,刘志丹、谢子长率领的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来到马栏
创建了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
马栏成为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担负着保卫延安、护卫党中央的重要使命
当时的陕北公学(后改为延安大学)
曾迁址于此
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人才
如今的马栏革命旧址
已建成规模宏大的革命纪念馆
馆内珍藏革命文物2000余件
历史图片500余幅
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展陈技术
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纪念馆广场上巍然屹立的革命纪念碑
镌刻着“马栏革命纪念碑”
七个鎏金大字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
走进袁家村
青砖灰瓦、雕花门楼、石板小路
瞬间将人带入往昔的岁月
屋檐下悬挂的红灯笼
门前摆放的石磨盘
墙上挂着的玉米串
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关中乡土气息
袁家村最动人之处
在于其对关中传统生活方式的真实再现
村内改造了数十家关中传统民居
土炕、纸窗、木格扇,配以现代卫生设施
既保留了传统韵味
又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
袁家村还定期举办各类民俗活动:
正月闹社火、二月二龙抬头
端午包粽子、中秋打月饼
等传统节庆活动轮番上演
秦腔表演、皮影戏、木偶戏
等民间艺术天天开场
还有农事体验、手工制作
等参与性活动
让游客深入感受关中农耕文化的魅力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
更让古老的民俗文化得以活态传承
如今的袁家村已发展成为
集民俗体验、美食品尝
休闲度假、文创购物于一体
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先后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它用最真实的方式守护着关中文化的根脉
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
都能找到记忆中的乡愁
品味最地道的关中生活
在针线刀笔中,唤醒古都的新生机
当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
在一些安静的街巷中
却依然留存着那些从容不迫的时光
这里有一群特殊的手艺人
他们用一生的坚守
将历史与文化凝聚于指尖
让古老的技艺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
从皮影戏的光影交错
到琥珀糖的香甜酥脆
从酱驴肉的百年老汤
到风筝线的蓝天翱翔
——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是技艺的传承
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是一代代咸阳人共同的情感纽带
皮影木雕技艺
咸阳皮影选用上等秦川黄牛皮
经过泡制、刮薄、磨平
制成薄如蝉翼的料坯
老艺人执刀如笔
运用“推皮走刀”的独门绝技
在方寸之间刻出万千世界
一个完整的影人要刻三千多刀
最细的线条比发丝还细
雕刻完成后
用矿植物颜料细细渲染
再以牛皮胶定型
最后缀结组装
一个个影人在艺人手中活灵活现
在灯光摇曳下
演绎着千古悲欢
据《汉书》记载
汉武帝因思念李夫人
方士设帐弄影
可谓皮影雏形
至清代
咸阳皮影已达鼎盛
一个完整的戏箱需要雕刻四百多件影人
2011年,咸阳皮影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皮影艺人们不仅坚守着
传统的《西游记》《封神榜》等剧目
更创新推出皮影动漫、皮影文创等新产品
琥珀糖制作技艺
琥珀糖制作技艺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
曾是宫廷御用的药膳糖品
清代《咸阳县志》记载:
“琥珀糖,以米麦芽熬制
色如琥珀,可润肺止咳”
老师傅们坚持古法制作
选用优质小米、大麦芽为原料
加入核桃仁、生姜粉、陈皮、桂皮等辅料
经过发芽、榨汁、熬糖、拉白
等十八道工序
熬糖的火候最是关键
全凭老师傅几十年经验掌控
制成的琥珀糖酥脆香甜
入口即化
传承人许照军先生
在2008年左右发掘并恢复了这一技艺
并成立了公司进行保护和生产
在传统基础上
也开发了玫瑰、桂花等新口味
2009年6月
咸阳琥珀糖制作技艺
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如咸阳童谣所唱:
“琥珀糖,四方方
焦黄颜色琥珀光
吃到嘴里光粘牙
咽到喉咙甜哽嗓
琥珀糖,菱形样
既是药来又是糖
大人吃了止咳喘
娃娃吃了气血壮”
这形象地描绘了
它在咸阳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形象
乞丐酱驴肉制作技艺
“乞丐酱驴肉”制作技艺源于清光绪年间
其后历经五代传承
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
它已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品牌也在2024年被商务部认定为
“中华老字号”
相传在民国二十一年
天遭大旱
大量灾民涌入京城
京城内一家由李姓店主经营的“李记酱驴”肉店
常有心怀善念
对来乞讨的饥民
均会施以一碗驴肉汤烩菜和两个花卷
后来,整条街遭遇大火
多家店铺被毁
唯独李家的酱肉店
在昔日受助乞丐们的拼死保护下得以完好
店主深受感动
为铭记和报答这份恩情
于民国二十二年
将店名正式更改为“乞丐酱驴”
这个名字背后
蕴含了扶危救难的做人原则
和达人济世的经商理念
“乞丐酱驴肉”的制作技艺极其繁复考究
秉承传统,恪守工序
其制作包含14个环节、33道工序
核心讲究“一洗二腌三炸四炖五酱六蒸”
源头把控,特色养殖
选用关中驴或优质三粉驴为原料
在驴出栏前3个月便开始用中草药进行饲养
这能增强驴肉的滋补功效
宰杀前还会以盐水、调料水分次交替喂入活驴
以滤除体内的泥腥味
独家秘制,耐心腌制
分割后的驴肉需经活水浸泡除去血腥
随后佐以盐和祖传的秘制调料进行腌制
腌制时间长达72小时
以确保香味充分渗入肌理
盐腌与秘制是形成酱驴肉肉香味醇的关键步骤
复杂烹制,匠心独具
腌制好的驴肉需经过清洗、焯水
酱料着色、过油、老汤酱煮、笼蒸
几大步骤方能制成
酱制的时间会根据驴的年龄长短调整
全凭老师傅的经验完成
灵魂“老汤”
其秘制老汤已传承百年
每一锅新汤都要兑入老汤
这锅老汤是风味的灵魂所在
“乞丐酱驴肉”制作技艺的独特性
不仅体现在复杂的制作工艺上
更在于其从养殖源头就开始的精心把控
它也是药食同源养生文化的一个例证
此外
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在当代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如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
安置青年人就业
“苏家鹰”风筝制作技艺
发端于清末
属于传统软翅类风筝
民间也常称之为“盘鹰”
最显著的特点是
能够在空中自由盘旋飞行
外观栩栩如生
飞行动作高度仿真
在传统风筝领域中独树一帜
“苏家鹰”风筝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
从选材到完成
至少要历经八道严谨的工序
首先,选材破料时
骨架必须选取
生长在秦岭山上
且树龄超过五年的毛竹
在精心绘制环节
色彩上尊重保留了
高原鹰色彩的主基调
视觉审美上给人的感觉更加自然舒适
细心黏糊时
独创了可塑性粘合物
解决了多年来
仿真鹰头部和颈部羽毛
无法牢固粘接的难题
让其更加逼真
最后是调试放飞
“苏家鹰”风筝飞行能力强
可以不受空间限制
在无风的室内和强风的室外
都可进行飞行表演
这是其一大特色
“苏家鹰”风筝制作技艺
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还蕴藏着一定的科技元素
它源于乡土,结构奇巧
做工细致,形象逼真
集艺术美、自然美、寓意美、运动美于一体
真正实现了人、艺术、自然的完美交融
近年来
放风筝逐渐成为
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
收藏风筝也相应地
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追求
因此手工制作风筝
有着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潜在的经济价值
在面香缭绕中,品味古都的地道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从张记馄饨的百年老汤
到三原泡油糕的盛唐遗风
从汇通面的市井烟火
到泾阳茯茶的千年茶香
每一道美食
都承载着咸阳人最质朴的生活智慧
每一项非遗技艺
都凝聚着匠人世代相传的匠心独运
这些舌尖上的味道和指尖上的技艺
不仅是咸阳人日常生活的温暖底色
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张记馄饨
张记馄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
由张广赐先生在山东济南府创立
1937年“七七事变”后
为了躲避战乱
第二代传人张连升先生
将张记馄饨迁至陕西咸阳
先后在东明街摆摊、果子市街
和北平街开店经营
2007年
“张记馄饨制作技艺”
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记馄饨的制作技艺是其核心魅力所在
始终坚持手工制作馄饨馅料
选用上好的猪后腿肉
先切成小块
再用硬木棒反复捶打成肉泥
使肉馅更加黏润细腻
口感独特
馄饨皮的制作极为讲究
一定量的面粉、水、鸡蛋和碱和成面团
醒发足够时间后
需要反复揉搓直至面团表皮光滑
然后手工擀成薄厚均匀
筋道耐煮的面皮
再切成方块
汤底是张记馄饨的“灵魂”
选用土鸡、棒骨、火腿等优质食材
大火烧开后
用小火慢炖至少4小时以上
其特点是“皮薄如纸,馅嫩汤鲜”
馄饨在熬制好的高汤中煮熟
盛入配有紫菜、虾皮
香菜、鸡丝等配料的碗中
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除了经典的鸡丝馄饨
店里通常还提供三鲜蒸饺等其他小吃
对于很多咸阳人来说
张记馄饨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是记忆中的味道
有顾客回忆说
“长大外出工作了
回咸阳也一定要来一碗经典的鸡丝馄饨!”
三原泡油糕
据说
三原泡油糕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
源自韦巨源《烧尾宴食单》中
记载的“见风消”(又称油浴饼)
这种宫廷点心
在“安史之乱”后由御厨传入民间
逐渐成为三原县一带的特色小吃
清代时被纳入满汉全席体系
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
泡泡油糕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
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烫面是第一关键
要控制好油和水的比例
将清水烧沸,加入猪油
再将面粉倒入锅内
用小火搓拌成熟面团
和面则是将烫好的面团取出晾凉后
再加凉开水反复揉搓成软面团
包馅时需将馅料包裹其中
泡泡油糕的馅料
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
等近二十种原料拌成的
包的过程中要把边缘压得薄如蝉翼
油炸是最后一道工序
也是魔术发生的时刻
花生油烧六成热时放入糕坯
待糕坯上面慢慢冒出气泡时将油糕推至锅边
再炸几分钟即成
油炸时要不停淋油
使油覆盖均匀
炸好的泡泡油糕
表面有一层
如白霜如蝉翼的极薄的泡泡
里面则是香甜的馅汁
整个吃起来
松软绵润,入口即化
汇通面
汇通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当时的夜班工人下班后无处吃饭
于是有人在汇通大厦楼下摆起了流动面摊
这些面摊逐渐多了起来
形成了著名的汇通夜市
而汇通面也因此得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
汇通面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方式
逐渐扬名于咸阳及其周边县市
汇通面的制作工艺独特
蕴含着不少门道
从面粉的选择到面团的和制
再到面条的擀制和煮熟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技巧
和面时
面粉和水的比例、盐的用量
都非常关键
只有将比例掌握得恰到好处
才能和出筋道有弹性的面团
汇通面的主要配料一般为
土豆、胡萝卜臊子和肉臊子
面条筋道,口味适中
油泼辣子香辣带劲
肉臊子入口即化
它还可以搭配蒜和啤酒食用
具有浓厚的陕西地域特色
对于许多咸阳人来说
汇通面是深夜里最温暖的慰藉
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见证了咸阳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承载着咸阳人的记忆和情感
泾阳茯茶
泾阳茯茶拥有悠久的历史
其雏形可溯源于宋明时期的茶马交易
于明代初期初具雏形
并在明清至近代的数百年间
成为驰誉西北地区的官茶和边销茶
咸阳的泾阳县
虽非茶叶原料主产区
却凭借其 独特的水 质
气候 和数百年来积淀的 加工技艺
为茯茶的制作(或“发花”) 提供了绝佳条件
形成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 泾阳茯茶
泾阳茯茶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
包含了清选、切茶、过筛、比配
熬茶釉、制封、灌封、打吊
炒茶、筑茶、捆扎
锥对、发花和干燥等多道工序
这套技艺
不仅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作为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2022年11月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成为了全人类共同守护的文化瑰宝
咸阳
这座古老而充满诗意的城市
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墨
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笔
勾勒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美景
从咸阳湖的潋滟波光
到石门山的林海松涛
咸阳绿色生态的基底
跃然眼前
从乾陵的盛唐气象
到马栏的红色记忆
每一处遗迹都在
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
从张记馄饨的百年传承
到三原泡油糕的酥脆香甜
无不令人回味无穷
从皮影戏的光影艺术
到乞丐酱驴肉的百年老汤
再到泾渭茯茶的千年茶香
共同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
在这里
传统与现代交织
历史与文化交融
每一处都是一首动人的诗篇
如果你也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留下自己的足迹
不妨亲自踏上咸阳之旅
让心灵在这座城市的怀抱中得到滋养
让记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END
来源 / “三秦青年”原创,特别鸣谢团咸阳市委。部分图片来自咸阳文旅、汉景帝阳陵博物馆、新华社、陕西面食SWF、陕菜网SCW
编辑 / 梧桐灯
校审 / 从心、深海
审核 / 小草、九歌、小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