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节
也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又被注入了爱情的元素
据民俗专家介绍
七夕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
比西方国家2月14日情人节
还要早得多
游新都,过七夕
在这个充满爱意的时节,新都有个地方超值得相爱的人去打卡留念,那就是桂湖交加亭。
交加亭是一座别具匠心的双亭。两亭相依,檐角交错,仿佛一对恋人执手相望,永不分离。又因杨慎和黄峨的爱情故事,使它成为爱情的具象表达。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关于相聚与团圆的美好比喻。
在七夕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这座亭便拥有了更深的意味。它静立湖畔,荷香隐约,树影婆娑,温柔地见证着人间无数心动与相约。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七夕这一天,专程来到交加亭。他们走过小桥,驻足亭中,以这座天然寓意相守的建筑为背景,拍下一张照片,定格这个充满爱意的瞬间。
来此“打卡”,早已不止是一次游览,更是一场无声的祝福——愿彼此如这交加双亭,相依相伴,风雨共度。
除了为自己和爱人
留下一张携手同游的照片
从古至今
七夕已积累了不少好玩的民俗习惯
据《新都民俗志》记载
古时新都的女孩子们
会在这一天
进行一些特殊的仪式
天河夜话
这天晚上,年轻女孩会独自一人或约上三五好友,有些地方是在南瓜棚下,而新都的女孩们则是在井边,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偷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说的悄悄话,听到的人就会聪明手巧。
兰夜斗巧
农历七月古称“兰月”,因而七夕又称“兰夜”。各地都有不同的斗巧活动,在新都,这一天要准备一盆清水,女孩子们把一些剪碎的花枝草节丢入盆中,用清油灯照明,看谁的图案精美好看,谁就心灵手巧。
染指甲
染指甲是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新都也不例外,用花草染指甲是许多女子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
月下乞巧
女子于月下以彩线穿针,先完成者为“得巧”。所用之针多为特制的“七孔针”或“九尾针”,增加了难度。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
喜蛛应巧
另一种广为流传的乞巧方式,女子提前捕捉小蜘蛛(喜子)置于小盒中,七夕夜打开观看,以蜘蛛所结网丝的疏密、圆正为“得巧”多寡的征兆。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投针验巧
明清时期盛行的风俗,由乞巧变为验巧。七夕中午,女子将河水、井水混合(称为“鸳鸯水”)暴晒于日光下,待水面产生一层薄膜后,将缝衣针或绣花针轻轻投入水中,观察针在水底的投影形状。
若投影呈云状、花状、鸟兽状或鞋、剪刀等物状,便是“得巧”;若粗如槌或直如轴,则意为“拙巧”。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幼女以盂水曝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
拜魁星
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文昌星)的生日。魁星主掌文事、考运,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会在七夕这天祭拜魁星,祈求考运亨通。
清·顾禄《清嘉录》等地方风土志中有相关记载,此俗在闽浙等地尤盛。
晒书晒衣
古人为了防止衣物、书籍善本受潮或遭虫蛀,会“晒书晒衣”。
《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就有了七夕晒书的习俗。《宋会要》中也有记载,宋朝仪制以七月七日为“晒书节”,当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赐钱开筵举宴,为晒书会。
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
为七夕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从穿针引巧的虔诚
到静听天语的浪漫
再到亭前合影的约定
七夕
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中
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不仅是一个关于遥远的传说
更是我们对自己生命中那些
相遇、坚守与温柔的确认与庆祝
策划 | 张晓迪 郑雪
编辑 | 张晓迪
审核 | 罗瑞 张璐玮
部分资料来源 | 新华网 央视网 光明网 《新都民俗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