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28日
山西中部城市群
党报摄影工作者联盟
在阳泉市开展
以“英雄之城・魅力阳泉”为主题的
大型采风活动
来自太原、晋中、忻州
吕梁、阳泉5家报社的骨干摄影记者
循着城市脉络
用镜头聚焦城市历史
记录转型成果
展现生态之美
全方位呈现
“中共创建第一城”的独特魅力
此次采风活动由市委宣传部指导,阳泉日报社主办,高新区新闻宣传中心协办,旨在凝聚区域新闻宣传合力,全方位、多角度挖掘阳泉的红色底蕴与发展活力,为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活动精心规划了涵盖红色教育、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的行程路线,让记者沉浸式感受阳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阳泉位于太行山中段,素有“晋冀要冲”、山西“东大门”之称,有“中共创建第一城”之美誉。采风团首站直击红色记忆,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前,记者们各寻角度:或以碑为中心纳入苍松,凸显“精神长青”;或蹲身低拍,让碑身题字更显厚重。走进纪念馆,战地日记、旧步枪等文物唤醒烽火岁月的记忆,记者们或聚焦文物的斑驳痕迹,或用广角镜头收录展厅全貌。
“站在百团大战纪念馆(碑)前,狮脑山、娘子关的鏖战,正太铁路的破袭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革命先烈的不屈精神让我们深受感染、倍感激励。”太原日报社办公室职员李少鹏感慨道,“我们定要继承先辈遗志,让伟大抗战精神代代相传、永续发扬。”
在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斑驳的砖墙、留存的老式门窗,诉说着城市初创时的艰辛与荣光。记者们取景各有巧思:或用特写捕捉墙面弹孔痕迹;或以旧址为前景,纳入远处高楼,用一帧画面完成“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新旧对比最有冲击力,能直观展现阳泉70余年的变迁。”吕梁日报社新媒体记者李宇边调整相机参数边说。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是城市的“时光博物馆”。老厂房展厅、蒸汽火车头模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场景复原区,成为记者们的“取景宝库”。有人蹲在老式缝纫机前,拍摄木纹与金属零件的光泽;有人用镜头捕捉游客与老机床合影的温馨。快门声此起彼伏,留存下老工业城市的文化印记与新时代温情。
转型发展是阳泉的时代答卷。近年来,阳泉这座因煤而生的老工业城市,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在改革转型中突破产业困境,以“黑转绿”“老转新”的坚定步伐,迈向更加多元、可持续的未来,绘制着历史与现代交融、生态与人文共生的宜居新城画卷。
在山西智创城7号、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航天宏图无人机模型、自动驾驶无人公交车、新石器无人车……数字经济的蓬勃生机扑面而来,记者们用镜头拍摄现代化园区风貌。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重型机加工车间内,记者们追踪机械臂运动轨迹,用视觉语言讲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故事,展现老工业基地的“新活力”。
“此次阳泉采风,‘生生不息’四字是我最深的感触。”晋中日报社摄影记者白桾煜坦言,从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百团大战纪念馆(碑),到复刻岁月温情的“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再到展现现代活力的高清数字网络相关场景,一路行程清晰勾勒出阳泉的发展脉络,更让人体会到这座城市跨越时光、始终蓬勃的生命力。
采风团最后一站,记者们登临“天下第九关”娘子关。站在城楼远眺,千年古关雄浑气息与山间绿意相映成趣。在水帘洞瀑布前,记者们纷纷架起相机,或拍瀑布景致,或抓拍游客互动瞬间。“阳泉不仅有厚重的红色记忆、强劲的工业实力,还有秀美的生态风光。”忻州日报社编委、新媒体中心主任聂艳英说,“希望通过一组组生态照片,让更多人看到阳泉‘宜居新城’的魅力。”
活动期间,采风团充分发挥党报摄影工作者的专业优势,通过“实地调研+实景拍摄”的方式,累计拍摄高质量照片数百张。这些作品将通过联盟各成员单位的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平台刊发播报形成传播矩阵,向更多人讲述阳泉的红色故事、转型故事、生态故事,让“英雄之城·魅力阳泉”的形象更加鲜明,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协同发展注入强劲的舆论动力。
来源|阳泉日报微公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