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作者 | 邓鹏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以燕山为骨、长城为脉、抗战为魂,用“一座山、一湾水、一方千年长城”来呈现,用走过的足迹、拍摄的照片印证历史脉络,追寻伟大的抗战精神!
一座山
苏辙诗曰:“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首衔西山麓,尾挂东海岸。”明长城蜿蜒在燕山之上,东起山海关,西至北京延庆,山脉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是适宜农耕的气候临界点,向西、北是以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构成了农牧交错带。民族要发展要交流,就要跨越燕山,历史上燕山便成了险要的军事防线,成为农耕与游牧民族反复争夺、交流碰撞的聚合点和分界线。
山海关老龙头长城(燕山之东)
延庆九眼楼长城(燕山之西)
一湾水
整个燕山山脉最大的水系是滦河水系,流经潘家口、喜峰口,地理环境甚为突出,“两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供唐山地区农业用水及天津市生活用水以及解决周边地区用电,修建了潘家口水库,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3700平方公里,总库容29.3亿立方米,是水利部引滦入津大型枢纽工程。水库建成后水位上涨,将潘家口、喜峰口长城低洼处淹没,形成了“水下长城”的奇特景观。
潘家口水库
一方千年长城
步行在蜿蜒的山脊上,眺望着远方的山河,抚摸着厚重的长城,回忆那段历史让我潸然泪下,人民的苦难、抗战的艰辛……暮然回首,这方抵抗日寇的防线长城除了潘家口和喜峰口以外,还有罗文峪、洪山口、冷口关……一座座高高矗立的丰碑,哪怕是残垣断臂也不失它的风骨。
罗文峪长城
洪山口长城
冷口关城墙的“千疮百孔”
长城抗战是在1933年3月到1933年5月,中国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地点主要在长城沿线的古北口、喜峰口、冷口等关口。其中,喜峰口盘踞在滦河河谷,左右接高山对列,地势十分显要,喜峰口长城扼守着中原通往北疆和东北边陲的咽喉要道,是明清商道、贡道的重要结点,这里也是抗日救国救亡具有标志意义的地方,曾经的大刀队夜袭日军,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热情。
古北口长城
喜峰口水长城
光影绘就史诗,图像撰写传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取得了长城沿线的平型关大捷,这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之战,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中国全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军民一家亲,正是燕山两侧的人民群众无私支援长城抗战,极大鼓舞了爱国官兵的士气。他们奋勇苦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日出天地正
罗文裕长城抗战遗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那段血泪写就的过去永不能忘!
那场不屈不挠的抗争永不敢忘!
主 编 |陈一凡
编 审 | 张少波
编 辑 |王 玥
投稿邮箱 | ybxsddbpla@163.com
投稿电话 | 010-66-89605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