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农历七月初七,恰逢传统七夕佳节。我们一行人从夏河县城出发,踏上了探访甘加秘境的旅程。这一天阳光明媚,碧空如洗,一改前几日连绵阴雨的天气,仿佛天公也要为这次特殊的旅程献上一份美好的礼物。
甘加秘境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镇,距离县城约35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这里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依旧保持着相对原始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窗外的风景渐次展开:碧绿的草原如波浪般起伏,远山如黛,白云悠悠。牦牛和藏羊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这片天然的绒毯上,偶尔传来清脆的铃铛声,为这幅高原画卷增添了灵动的音符。
初入秘境:诺日朗卡的震撼
午后,我们首先抵达诺日朗卡观景台。诺日朗卡在藏语中意为“珍宝台”,是俯瞰甘加草原全貌的最佳位置。踏上木质栈道,登临这座架空的观景台,眼前的景象瞬间震撼了我们所有人。
甘加草原在脚下铺展开来,那种辽阔是城市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这片高原草甸型草原地势平坦却富有韵律,远远望去似有无数柔美的曲线在温柔地跃动。央曲河和央拉河如两条银色的哈达,在绿色的大地上蜿蜒流淌,时隐时现,将草原分割成诗意的几何图案。
时值盛夏,野花正艳。紫色的马先蒿成片绽放,黄色的金莲花点缀其间,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高原小花,红的、白的、粉的,如天女散花般洒向大地。微风吹过,花浪翻滚,香气阵阵,让人沉醉。
观景台周边,几座藏式民居错落有致,白底蓝边的房屋在绿色草原的映衬下格外醒目。炊烟袅袅升起,与远山的云雾交融,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氛围。
白石崖:穿越十九万年的凝视
离开观景台,我们驱车前往白石崖。远远地,就看到那面雄伟的石壁横亘在北方,如同一道圣洁的屏风,将人间与天宇分隔开来。走近细看,这座由石灰岩构成的山体呈现出独特的灰白色泽,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绵延数公里,气势磅礴。
最令人震撼的,是这里蕴藏的史前文明密码。2019年5月,兰州大学陈发虎院士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轰动世界:在白石崖溶洞发现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年代至少可追溯至16万年前,最新研究甚至将这一时间推早至19万年前,这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证据。
站在溶洞入口,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洞口不大,却深邃幽远,仿佛通往远古时空的隧道。据考古发掘报告,洞内出土了1400多件石制品和600多件动物骨骼化石,包括犀牛、野牛、野马、鬣狗等,部分骨骼上发现了人工切割痕迹,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万年前古人类在此狩猎、生活的场景。
洞壁上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如观音静坐,有的似群峰叠嶂。当地藏民将这里视为神圣之地,洞口悬挂着五彩经幡,在微风中猎猎作响,为这处史前遗址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紧邻溶洞的白石崖寺,红墙金顶在白色石崖的映衬下格外庄严。这座格鲁派寺院虽然规模不大,但地位崇高,被誉为“长在石崖上的寺庙”。寺内传出阵阵诵经声,那低沉而悠远的梵音在峡谷中回荡,与史前的沉默形成奇妙的对话。
八角古城:千年时光的守望者
之后我们来到了神秘的八角古城。这座古城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罕见的建筑形制——呈空心十字形,共有八个城角,这在中国古代城池建筑史上极为罕见。
根据《夏河县志》记载,这里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设置的白石县。《文都寺志》载:“藏历第一个饶迥土龙年(公元1028年),雍仲城(今八角古城)为吐蕃河湟首领唃厮啰之部将筑成据守。”从那时起,这座古城就成为了古代甘青交通要冲上的军事重镇。
城墙周长2193.4米,高度在6米到13米之间,底宽11-13米。1981年甘南州文物考古队的测绘显示,整个城池占地约300亩。城外设有护城河和外郭,南门外另建外城,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防御体系。每个城角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可以互为照应,因而易守难攻。
走进古城,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城内现有70多户居民,多为藏汉混居,他们的房屋就建在古城墙内侧,形成了独特的“城中村”景观。孩子们在千年的城墙下嬉戏玩耍,老人们在门前晒着太阳,时光仿佛在这里变得格外缓慢。
古城内出土的文物丰富多样:王莽时期的刀币、唐宋时期的铜钱、各式陶器残片、建筑构件等,无不诉说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城周围的梯田遗迹层层叠叠,有些甚至延伸到山顶,足见当年人烟稠密、经济繁荣的盛况。
作海寺:雍仲本教的千年道场
在甘加川的一处制高点上,坐落着千年古刹作海寺。这座寺院在甘加秘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雍仲本教的重要道场,承载着藏族最古老的宗教文化传统。
据《雍仲佐海寺志》记载,作海寺全称“泽秀雍仲温丹普吉林”,由自在成就者泽秀东尼夏普大师创建于藏历第一个饶迥土龙年(公元1028年)。雍仲本教是藏族的传统宗教,有着完整的教义体系,被誉为藏族文化的源泉。
寺院建筑古朴庄重,红墙黄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醒目。主要建筑包括大经堂、《甘珠尔》藏经阁、智慧慈母殿、文殊殿、护法殿等。在历史的鼎盛时期,这里曾有僧众700余人,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中心。
清晨或黄昏时分,寺院里会传出悠扬的诵经声和法号声,那声音穿过山谷,在广袤的草原上回响,为这片圣地增添了神秘而庄严的氛围。虔诚的信徒会来这里转经朝拜,他们手持转经筒,口诵六字真言,虔诚的神情让人感动。
甘加草原:天地间的诗行
告别作海寺,我们深入甘加草原腹地。这里是真正的牧区,保持着最原始的高原牧业风貌。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牦牛和藏羊悠闲地吃草,偶尔传来牧羊人的吆喝声和牧羊犬的吠叫声。
我们有幸遇到了正在放牧的藏族牧民。男主人身着传统藏袍,女主人头戴美丽的头饰,他们的笑容纯朴而真诚。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新鲜的酥油茶和风干牛肉,那份浓郁的香味至今难忘。
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也时常出现。我们看到了藏原羚在远处优雅地跳跃,旱獭从洞穴中探出头来张望,还有各种鸟类在空中翱翔。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十分珍贵。
夕阳西下时,整个草原被染成金黄色,远山如黛,近草如金,天空中的云朵也变成了绚烂的彩霞。在这样的美景面前,我们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用心感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天赐奇观:双彩虹的绚烂邂逅
黄昏六时许,我们踏上归程,内心装满了一天的美好回忆。汽车缓缓驶出甘加草原,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县城方向进发。车窗外,夕阳西下,金辉洒向大地,为这一天的旅程染上了温暖的色调。
正当我们沉浸在今日见闻的回味中时,高原的天气开始了她神奇的变脸。刚才还万里晴空的天际,忽然飘来几朵乌云,接着细密的雨丝开始飘洒,如千万根银针轻柔地织向大地。这雨来得突然却不急躁,如牛毛般细密,如春蚕吐丝般轻柔,轻抚着车窗,滋润着草原。
司机师傅放慢了车速,小心地驾驶着。
高原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变化总是出人意料。这场雨来得快,去得也急,不过十几分钟,雨丝便停息了,西边的天空重新透出柔和的金辉。空气被雨水洗涤得格外清新,带着青草和泥土的香味,让人心旷神怡。
就在车子即将翻越一道山梁时,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摄影师小张突然激动地喊了起来:“快看,天空!彩虹!”
我们循声望去,只见在那被雨水洗净的碧空中,一道完整的七色彩虹正悄然展现,如天神在苍穹中架起的一座绚烂桥梁。主虹色彩鲜艳夺目,从外到内依次呈现着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每一种色彩都纯净而饱满,层次分明,美轮美奂。
“停车!快停车!”我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道,内心的激动难以抑制。
司机师傅赶紧将车停在路边一片开阔的草地上。我们迫不及待地推开车门,踏上这片被雨水润泽的大地,仰望着这道横跨天际的奇景。此时此刻,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份来自苍穹的馈赠让我们深深震撼。
彩虹的一端似乎就根植在不远处的白石崖巅,另一端则延伸到甘加草原的深处,完美地跨越了我们一天游历过的所有美景。在彩虹的笼罩下,整个甘加秘境仿佛被这道天桥连接起来,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如梦如幻的神圣美感。
正当我们为这份意外的惊喜而欣喜若狂,忙着从各个角度拍摄时,更加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主虹的外侧,又若隐若现地出现了一道颜色稍淡的副虹!
“双彩虹!”小李兴奋得声音都有些颤抖,“这是双彩虹啊!”
根据光学原理,双彩虹是阳光在雨滴中经历两次反射和折射形成的奇观。主虹由阳光的一次反射形成,色彩鲜艳浓烈;副虹则由二次反射产生,颜色相对较淡,且色序与主虹完全相反——从外到内是紫、靛、蓝、绿、黄、橙、红。两道彩虹相映成辉,在深邃的天空背景下构成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天然画卷。
我们兴奋地举起相机和手机,争相从不同角度捕捉这千载难逢的奇观。咔嚓咔嚓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想要将这份天赐的美好永久地保存下来。照片虽美,但远不及肉眼所见的震撼——那种身临其境被大自然的神奇所包围的感受,那种心灵被纯净美好所洗涤的体验,是任何镜头都无法完全捕获的。
“你们知道吗?”同行的文史老师老王忽然开口,“双彩虹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寓意。”
确实如此。在中华传统神话中,彩虹被视为女娲炼制五色石补天时散发的神圣之光,而虹本身就是龙的一种,象征着祥瑞和神圣。在希腊神话里,彩虹是沟通天上与人间的信使伊里斯的化身;爱尔兰传说中,彩虹的尽头藏着矮精灵的宝藏;在北欧神话中,彩虹桥比弗洛斯特连接着神域亚斯格特和人类的中土世界,是神与人往来的通途。
在藏族文化中,彩虹更是具有特殊的神圣意义。它被认为是护法神的显现,是善心之人获得加持的吉祥征兆。
“在七夕这样的日子里遇见双彩虹,”小李感慨地说道,“这一定是最美好的祝福!”她说得没错。七夕本是中华民族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传说中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道双彩虹,不正像是天神为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搭建的彩色鹊桥吗?两道彩虹相伴而生,如同相恋的恋人,虽然色彩深浅不同,但携手跨越天际,共同见证着人间的美好。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双彩虹的完整性和壮美。从白石崖的峰巅到甘加草原的远方,两道彩虹完美地横跨了整个天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色拱门。在这道天门的笼罩下,我们刚刚游历过的甘加秘境的每一处风景都显得更加神圣而美丽——巍峨的白石崖在彩虹的映照下更显雄伟,千年的八角古城在彩光中更添神秘,辽阔的甘加草原在虹光下更现诗意。
这道双彩虹在天空中持续了大约二十分钟,随着太阳渐渐西沉,随着空气中雨珠的逐渐消散,彩虹也开始慢慢淡去。我们默默地注视着这个过程,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不舍。当最后一缕彩光消失在夜幕中时,我们依然站在那里,仿佛还能感受到彩虹留在心中的温暖光芒。
“这是甘加秘境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老王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深深的感动。
确实,如果说白石崖的史前遗迹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厚重,八角古城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沧桑,作海寺让我们领略到了信仰的力量,甘加草原让我们体验到了自然的和谐,那么这道双彩虹,则是甘加秘境以最美好、最神奇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神圣与祝福。
这一刻,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天人合一”。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在这个充满爱意的七夕黄昏,我们不仅是风景的观赏者,更成为了这份美好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甘加秘境没有把我们当作匆匆过客,而是以双彩虹这样罕见的奇观,将我们深深地拥入了她的怀抱。
甘加秘境的深层密码
回程路上,我们都沉浸在刚才那份天赐奇观的震撼中。有人说这只是巧合,有人说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甘加秘境以她独特的方式在与我们对话。
甘加,这个被称为“秘境”的地方,她的秘密究竟是什么?是十九万年前古人类留下的生命密码?是千年古城诉说的历史沧桑?是雄伟白石崖展现的地质奇观?还是广袤草原孕育的生态和谐?
或许,这些都是甘加秘境的表层面貌。而真正的秘密,可能在于她能够让每一个用心感受的人,在不经意间遇见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就像今天的双彩虹,它不是人为安排的,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我们怀着虔诚和感恩的心走过这片土地时,甘加秘境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也许,遇见彩虹正是甘加秘境接纳访客的一种神秘方式。她用最朴素的美感动我们,用最纯净的自然洗涤我们的心灵,用最罕见的奇观提醒我们世界的美好。在这里,时间仿佛变慢了,心境变宁静了,对生命的感知也变得更加敏锐了。
甘加秘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融,自然与人文辉映,传统与现代对话。她提醒我们,在这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里,还有这样一片净土,保持着古朴与纯真,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珍惜、去守护。
在这个特殊的七夕夜里,我想起了古人的诗句:“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甘加秘境的美,不仅在于她的山川壮丽,更在于她能够唤醒人们心中对美好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恩。
明天我们将继续甘南之旅,但甘加秘境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那道绚烂的双彩虹,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成为人生旅途中最珍贵的财富。
愿每一个走过甘加秘境的人,都能像我们一样,带着满怀的感恩离开,带着心中的美好前行。愿这片秘境,永远保持她的纯净和神奇,成为更多人心灵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家园。
摄影手记:今日镜头记录了白石崖的雄伟壮观、八角古城的千年沧桑、作海寺的神圣庄严、甘加草原的辽阔诗意,更有那道震撼心灵的绚烂双彩虹。每一张照片都是与史前文明的穿越对话,每一次快门都是与神秘秘境的心灵约定。镜头捕捉到了央曲河的银色飘带,记录下了马先蒿花海的紫色浪漫,定格了牦牛群的悠闲身影,更珍藏了那道跨越天际的彩色奇观。
但真正震撼的,是那些无法用相机记录的瞬间:史前溶洞中传来的远古回音,古城墙上斑驳光影下的时光流转,草原微风中夹带的青草香甜,还有双彩虹出现时内心涌起的那份纯净感动。这些更加微妙而珍贵的感受,还需要文字来承载,需要心灵来细细体味,需要时间来慢慢回味。
下篇预告:告别神秘的甘加秘境,我们的甘南之行将转向另一处令人期待的目的地。下一站,我们将踏上前往碌曲尕海湖的旅程。那里有着“高原明珠”美誉的碧波湖光,有着候鸟翩飞的生态奇观,还有着独特的湿地草原风光,将为这次甘南探秘之旅增添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自然韵味……
注:文中涉及的历史数据参考《夏河县志》《文都寺志》《雍仲佐海寺志》等地方史料,考古资料来源于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成果,植物资料参考《甘肃植物志》。双彩虹照片现已收藏,成为此次甘加之行最珍贵的纪念。
注:文中所有名字均为化名。
来源:北京号
作者:梁慧芳-墨渊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