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巨型多巴胺彩色气球,和潮玩顶流互动,参加一场人气IP的快闪活动,再感受“落日飞车”的浪漫……
这些丰富的游玩体验,不是在游乐园,而是在北京朝阳公园。
从“公园20分钟效应”到“草坪长满了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逛公园,各地公园也进化出了全新版本。
需求催生改变
公园为何成为新顶流?
近年来,消费者对“松弛感、自然感、微度假”的需求上升。从持续火热的露营、骑行等户外活动,到备受追捧的山系美学、森系美学,都体现了这股潮流。
家门口的公园,成为承载对自然向往的首选之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公园超2.8万个。
公园正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从数据中可见趋势。今年端午假期,北京市公园接待游客量同比增加14.67%;今年“五一”假期,深圳市公园总客流量同比增长62.3%。
爱上逛公园的同时,人们对公园的期待也在升级:要有露营区、骑行区、健身区,要有书店、咖啡厅等文化空间,还要宠物友好等等。这为公园开展更多元的经营活动提出了需求。
回应需求升级,政策适时更新。
国家层面,《城市公园管理办法》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明确“城市公园管理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配套服务项目经营活动,提供便民服务”,这为城市公园市场化发展指出了路径。同时《城市公园管理办法》也划定了红线,“严禁在城市公园中以自建、租赁、承包、转让、出借、抵押、买断、合资、合作等形式设立私人会所”。
而在地方层面,深圳、上海、成都、青岛、重庆、昆明等地都发布了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本地特点,对城市公园的可持续运营提出精细化指导。
政策和制度层面的支持,为公园场景与商业业态的深度融合开辟了空间,各地公园因地制宜探索出各式新业态。
活动赋能
当公园成为“情感团建”现场
前段时间,北京朝阳公园的五月天“五球”装置吸引了众多乐迷打卡。暮色降临,“五球”装置亮灯,夏夜微风伴着美妙歌声,氛围感拉满。
朝阳公园北部区域借助“五球”装置,迎来了客流的爆发式增长。活动期间,客流环比增长220%,达到17万人次,其中18至35岁的年轻群体占比高达75%。虽然目前“五球”装置活动已经结束,但在这个夏天为乐迷留下了无数美好回忆。
与此同时,暑期档火热,电影《罗小黑战记2》的影迷们也在北京朝阳公园收获了别样体验。影片首映礼在朝阳公园举办,融合了露天放映、主题快闪、互动游戏、新品首发等丰富形式,成为一场突破“次元壁”的大型情感团建。
有影迷感慨,“公园这个温馨而日常的场景,完美适配电影讲述的故事,放映结束后,听着蝉鸣,感觉电影中的故事就在身边继续上演。”

在全国各地的公园,创意活动已成为创新运营的一大方向。
在深圳,这个暑期就有40余场主题文化活动在各大公园展开,涵盖群艺展演、自然教育、体育健身、户外音乐、艺术展览及创意市集六大板块。
比如,莲花山公园举办动漫嘉年华,市民游客可以和可爱玩偶合影,在好物市集尽情“吃谷”(购买周边);香蜜公园开启“追光夜跑局”,发放荧光手环、贴纸和涂料,点燃夏夜运动激情……
上海各大公园则勾勒出夜游活动的多样面貌。世纪公园的“世纪夜猫子行动”和滨江森林公园的“小小昆虫观察家夜观活动”,开启奇妙的夜间自然探秘之旅;黄兴公园的荷花睡莲夜游,将灯光秀与创意市集结合,让市民游客在荷香中感受夏夜公园魅力……
“公园+活动”,依托公园生态空间,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推动商文旅消费与公园经济深度融合。这不仅增强了公园的娱乐、社交等功能,刷新了市民逛公园的体验感,还通过打造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激活了公园空间的商业价值和消费潜力。
空间焕新
旧建筑有了新玩法
在北京朝阳公园,不同人群有不同的特色玩法。
潮玩爱好者通常会打卡泡泡玛特城市乐园。该乐园由公园内原有建筑更新改造而成,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和亲子家庭前来与喜爱的潮玩IP互动。而对于公园普通游客来说,乐园的城堡式建筑与朝阳公园的湖畔风景相得益彰,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而电竞爱好者则更喜欢打卡“微博IN跨次元引力场”。这座建筑本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的比赛场地,经过改造升级,如今不仅是电竞场馆,更成为聚焦潮流文化,集零售、娱乐、餐饮和体验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可以看到,通过更新改造,北京朝阳公园将潮玩文化、电竞文化与公园场景结合,开辟全新消费体验,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
不仅朝阳公园,各地公园都在探索旧建筑的“新玩法”。
在深圳荔枝公园,一座闲置已久的二层小楼通过公开招租被改造成一家中式茶楼。茶楼融入岭南元素,与公园景致浑然一体,不少市民游客在公园散步后到这里饮茶赏景,还能品尝广式早茶。
在深圳笔架山公园,一间坐落于绿道深处的书吧成了人气打卡地。这间书吧也是由旧建筑翻新而来,其前身曾用于书画展览,使用频次低。“落地窗外面满是绿色,点一杯咖啡,看看书,在周边转转,很惬意。”市民杨女士专程前来体验。
此类更新项目成为深圳各大公园的一张新名片,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是活化利用、提升改造老旧物业,通过公开招租引入社会力量作为运营主体,在公园打造兼具美感与文化内涵的商业空间,提供更好的游园体验。”
公园建筑的更新,并不局限于茶楼、书吧、咖啡厅等小体量业态,商业综合体也可以“藏”进公园。
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大源中央公园,一处闲置多年的地下空间经过盘活更新,成为一个融合了公园自然元素和现代商业设计的城市新地标——REGULAR源野。
REGULAR源野在景观设计上,将公园的自然、绿植元素延伸引入地下空间,营造出轻松、开放的环境氛围。在业态布局上,聚集了20余个生活方式品牌,包括咖啡厅、花店、买手店、自然艺术工作室等,其中不乏知名品牌西南首店,业态丰富且调性统一。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公园现有建筑更新升级,要立足公园自身的自然禀赋与文化基因,因地制宜注入商业活力与文化内涵,才能实现生态、文化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统一。
商圈联动
公园与商场的双向奔赴
“公园+”,不局限于在公园内部加入各种新业态,还体现在和周边商圈的“组合出道”。
不少城市通过连廊、天桥、地下通道等,将位置相邻的公园空间与商业空间相互串联,“公园+商圈”形成完整的城市微度假圈。
在深圳福田区,景观廊桥将莲花山、笔架山两座公园与深业上城商场连接,市民可以方便地逛完公园再逛街。
今年春天,2025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主会场)在笔架山公园举行。据统计,花园大赛带动深业上城商圈销售额同比上升40%,大赛期间,总客流同比增长48%。
这样“公园+商圈”的案例在深圳还有很多:走出壹海城商场就进了盐田中央公园,可以漫步海滨栈道吹海风看落日;欢乐海岸通过地下通道与深圳湾公园连通。
而在北京,朝阳公园是亮马河文化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点位。朝阳公园优化周边动线,与亮马河水岸和周边商圈“无缝衔接”,将好玩的场景、好看的风景、好用的设施串联起来。
公园以自然魅力吸引客流,商圈提供吃、喝、玩、住,两者资源互补,客流双向循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长。
不少城市已经出台举措,促进“公园+商圈”的双向奔赴。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推动消费商圈与城市公园、文体场馆、轨道交通衔接联通。北京今年发布的《北京市绿道系统高质量建设指南》,鼓励绿道联动商圈与公园,打造生态与商业融合的新消费场景。
有序生长
“公园+”的“绿色”底线
在探索“公园+”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公园经营业态与生态环境、公共属性的关系,是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
对此,北京朝阳公园方面介绍,在引入商业业态时,会结合市民游客实际需求,也会重点考量其对公园环境与公共秩序的影响,保证公园绿化率和生态性,同时,注重消费场景与公园环境的有机结合。比如,朝阳公园的游船和大型活动都会远离野鸭岛,尽量减少对鸟类的影响。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鼓励公园以各种形式运营起来,前提一定是保证生态性。对生态造成严重影响的活动应一律禁止;大型活动后必须修复敏感脆弱区域;定期开展树木补植,实施草坪轮休。
同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提到一条重要的原则,公园不是为小众群体服务的,所有经营业态都应该围绕大多数市民的需求,以服务提升为导向植入绿色消费。
目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正在做公园运营的生态承载度相关研究。同时,也将对项目的社会效益、群众满意度、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准入、准出、监管和容错机制,为公园运营提供更细化的指导。
公园的进化,是自然与生活的双向奔赴。
众多“公园+”的探索,使得公园从以观赏和休憩为主的绿化空间,拓展为融合文旅消费、潮流文化、休闲运动的综合性公共空间;同时,公园的“绿色能量”外溢,也进一步激发了周边商业空间的活力。
当更多公园找到“生态+文化+商业”的平衡密码,不仅将激活城市消费的更多场景,也将为我们解锁日常幸福感的更多可能。
你身边的公园
有哪些新变化?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