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路长歌:滇缅公路上的民族魂
吴家良

修筑滇缅公路场景
云南大理的天空,总是蓝得有些过分,云朵白得晃眼。一个特别的展览,令我心潮澎湃。我站在大理州群艺馆的一楼展览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的电子显示屏,进入展厅后凝视着那些泛黄的照片,聆听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解说,恍惚间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那是锄头敲击岩石的叮当声,是怒江奔腾的咆哮声,是日军轰炸机的轰鸣声,更是千万云南各族儿女在民族存亡之际发出的生命呐喊。
展览《前言》中的文字如重锤击打心灵:“这是一条用血肉和生命铺就的道路。”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九个月时间,547.8公里,20万人,两三千条生命——这些数字背后,是怎样的一曲悲壮史诗?
我想象着八十多年前的横断山脉,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怒江峡谷深不见底,疟疾横行,虎豹出没。在这样的地方修路,即使用现代机械也非易事,而当时的云南人民,只有锄头、箩筐和血肉之躯。
展览的第一部分“山川震眩,烽火危局”将我带回到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大半个中国,沿海口岸相继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滇缅公路的修筑成为救亡图存的唯一希望。
照片上,那些筑路者的面容已经模糊,但他们的身影却如此清晰——白发苍苍的老者赤膊上阵,妇女们背着婴儿敲打石块,孩子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箩筐。他们没有机械,没有防护,甚至没有足够的食物,有的只是一腔爱国热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
“筑路者中有死于爆破、坠崖、落江、塌方和疟疾的不下两三千人。”这段平静的文字背后,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我想起展览中那张特别的照片:一位年轻女子站在新修的路基上,望着远方的群山,眼中既有自豪又有哀伤。说明文写道:“李秀英,23岁,丈夫在修筑滇缅公路时因塌方遇难。她接过丈夫的锄头,继续参与筑路工程。”这种悲壮的选择,在那个年代比比皆是。遥想当年,我的爷爷为云南修路民工的二十万人之一、为蒙化(今巍山、南涧)修路民工的八千人之一,从滇缅公路受伤回家不久后便永远地离开人世的场景。
展览的第二部分“血肉筑就,抗战通途”详细记录了筑路的艰辛。20万云南各族儿女——汉族、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在民族危亡之际,放下了历史上的隔阂,携手并肩,共同筑路。这是一种怎样的团结?不是口号式的团结,而是用生命践行的团结。他们白天劳作在悬崖峭壁间,夜晚宿营在荒山野岭中,疟疾袭来时,成批倒下;暴雨来临,山体滑坡,整队整队的人被掩埋。但他们没有退缩,前仆后继,用九个月时间完成了西方专家认为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工程。
这让我想起庄子所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滇缅公路的建设者们或许不懂太多大道理,但他们用最纯粹的精诚,书写了最动人的篇章。
展览的第三部分“战略动脉,托举山河”展示了滇缅公路通车后的战略意义。这条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道路,立即成为抗战物资运输的大动脉。数万吨汽油、枪支、药品、机械通过这里运往内地,支撑起西南工业的基石,成为抗日前线的弹药库与后方民众的生命线。照片上,一辆辆卡车在险峻的山路上蜿蜒前行,司机们神情专注,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据统计,滇缅公路运营期间,每公里就有一名司机牺牲。这条路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通道,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
展览的第四部分“护路保通,断裂重生”记录了滇缅公路最为悲壮的时期。从1940年开始,日军对滇缅公路发动了超过400余架次的轰炸,试图掐断这条“东方战场的输血管”。照片上,被炸毁的路基、燃烧的卡车、抢修人员的尸体...这些黑白影像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但更令人震撼的是那些抢修者的身影——轰炸过后,他们立即冲出掩体,用最短的时间修复道路,保障运输畅通。炮火可以摧毁路基,却摧毁不了云南各族儿女的钢铁意志。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历史回声,精神传承”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今天的滇缅公路,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但当我们驾车行驶在这条已经现代化的公路上时,是否还能感受到地下埋藏的英魂?是否还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走出展览馆,大理的阳光依旧明媚,但我的心中却波澜起伏。滇缅公路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道路,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爆发出的惊人力量,象征着各民族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宝贵精神,象征着普通人在特殊年代所能做出的非凡贡献。
这些筑路者大多如同我的爷爷一样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用生命铺就的道路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他们的事迹或许已被岁月冲淡,但他们的精神却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传。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滇缅公路的奇迹,正是由无数普通人的微小贡献累积而成。今天,我们纪念滇缅公路,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要汲取那种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的精神力量,在面对新的挑战时,能够像当年的筑路者一样,团结一心,攻坚克难。
夕阳西下,我仿佛看到那些筑路者的身影融入了远方的群山,化作云南大地上一道永恒的风景。他们的精神,如同滇缅公路一样,蜿蜒曲折但始终向前,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实。
这条用血肉筑就的道路,将会永远歌唱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与坚强。
作者简介:吴家良,云南大学哲学学士,大理州破格中职新闻编辑,大理历史文化践行者,大理州徐霞客研究会顾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