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的行走历程,东西南北走了不少地方,尤其是西部走的多,内地的好些城市还真的没走过,比如周边这些个省会城市中济南、合肥就没到过。2013年6月底,因家事去了趟济南,顺便在城里溜了溜,留下了一些影像,记录下来,算作济南一游。
济南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如今趵突泉更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济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宋代曾巩为其定名为“趵突泉”。亦有“槛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比之为“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则认为趵突泉是“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
趵突泉是公园内的主景,泉池东西长30公尺,南北宽20公尺,泉分三股涌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环以扶栏,可凭栏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景。趵突泉边立有石碑一块,上题“第一泉”,其色为墨绿色,为清同治年间历城王钟霖所题。
潭中央那三个翻滚的泉花,这就是传说中的趵突泉,果然名不虚传。
这就是趵突泉,跳跃奔突,三窟迸发,喷涌不息,“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冬夏如一”,这是对它最好的描述,郦道元《水经注》曰:“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趵突泉边,围绕着众多的亭台楼阁,立在池中的“趵突泉”和“第一泉”两块石碑,凸显了趵突泉的名气所在。
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
池东为“来鹤桥”,此桥原为木桥,南北纵向,在趵突泉池东岸,望鹤亭西南侧。系由明万历年间历城知府张鹤鸣始建,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重修,清顺治年间监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为木质,后改为平板石桥。1964年扩建趵突泉公园时,更换了石板。1975年,在桥体两侧设置了雕花石栏。蓬山旧迹坊也称“来鹤坊”,在趵突泉东侧来鹤桥南端,为明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所建。是两柱一楼式,丹柱青瓦,斗拱承托,上饰吻兽。南北各悬“洞天福地”、“蓬莱旧迹”匾额。
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筑“泺源堂”(现为清代重建),堂厅两旁楹柱上悬挂有“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对联。
这对联是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名句中脱化而来,但由于赵孟頫是人们喜爱的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济南人还是很珍重他这首诗的。此联为济南回族书法家金棻所写。在泺源堂三进院落的墙壁上嵌着明清以来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学大师、阳明学派的开创者王守仁的手迹,摩挲欣赏可以增加游兴。
观澜亭,又称槛泉亭,一座明代建筑,它是趵突泉边一个最经典而精致的亭子。明天顺五年(1641年),钦差内监韦、吴二人来济,乃于泉旁构亭(另说为巡抚胡缵宗建),名为“观澜”,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该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宋代大文学家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年)任齐洲掌书记,对济南名胜古迹咏吟甚多,其中咏《槛泉亭》一诗尤为著称。
槛泉亭和孔教授武仲韵
[宋]苏辙
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
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滓秽未能妨洁净,孤高每到一依然。
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书“趵突泉”三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关于“突”字为何少了一“点”,我特意询问了同游的济南朋友,友人告知,趵突泉的这一“点”去了大明湖。至于是不是去了大明湖,之后自会有答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