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自驾去大连,沿着辽西走廊,终于有幸得见传说中的塔山。
塔山这块地方,地形上并无险要山地可言。
解放战争期间,这里叫做塔山堡,仅有一百多户人口,满打满算人口总计也仅五百左右。这个小村东临渤海边的打鱼山,向西接着白台山、虹螺山,中间形成一条狭窄的山海走廊。
当时我党之所以要将阻挡国军救援锦州的核心阵地构筑于此,源于塔山控制着通锦公路,而塔山不远处的桥头堡则控制着通锦铁路,两条核心交通线使得塔山堡这一核心阵地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
程子华、胡奇才等人初到塔山地区,大多人赞同的核心阵地是在塔山堡不远处的白台山。
当时大家觉得,白台山海拔虽仅有200多米,却是塔山周围地形中为数不多的优势地形。但当时最核心的问题是:如果以白台山为核心阵地,在此处构筑重兵的话,白台山西翼将会形成一个长达10公里的宽大正面。
这点距离很容易在密集冲击进攻时被敌军打穿。
而且,一旦白台山西翼的次要阵地被打穿,再想要从核心阵地白台山抽调兵力前去堵截,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最后的核心还是选择在毫无所依的塔山。
这片核心阵地的选择,直接将西翼长达10公里的宽大正面拦腰截断,国军在接下来的仅用中根本没有可供施展的空间。
为缓解锦州方面压力,蒋介石相继从北平、山东地区,加上葫芦岛地区原有驻防力量,共计有11个师,约10万兵力组成东进兵团,想要冲垮塔山防线。
不过问题又来了,关于葫芦岛地区的军事指挥权,先后有大概五位之多。
锦州范汉杰派出了唐云山。
卫立煌派出了陈铁。
蒋介石先后派出了侯镜如和华北督战主任罗奇。
而原先在葫芦岛地区驻防的54军军长阙汉骞又想着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取得不世之功。
从进攻策略上而言,国军的进攻策略每次使用3-4个师,但因为各部队嫡系不同,即便国军在进攻中能够冲破塔山防线,可后续部队始终不愿梯次递补,导致后续的进攻战力是始终无法维持,国军在对塔山防线进攻过程中,多有突破,却无甚效果。
东野则不一样,东野部队没有嫡系和非嫡系之说,只有勠力同心,坚决捍卫最后的防线。
程子华在此次战场布局中放弃一贯常用梯次防御,大胆创新采取尖锥型体系防御战略,使得在整个塔山防御战期间,始终能够为前方一线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战力。
尖锥型梯次防御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都比较明显。
缺点是最一线的部队需要承受相当大的进攻压力,而且伤亡十分严重。优点是随着后续部队增多,战力是明显越来越强的。
东野《阵中日记》中就多次提及过这种防御方式的妙处,国军的初次进攻往往很猛,这些部队能够凭借最初的猛烈突破塔山的前沿防线,可由于后续进攻力量的薄弱,对上尖锥型梯次防御,恰好是下等马对上咱们得上等战力。
最后和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看似如此失败的布局,却在整个进攻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里。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的三国中,诸葛亮生气时说的一句话:
马谡屯兵山上,未在当道扎寨!
这句话的含金量可是太高了。
军事上讲,凡必争之地,必以死效之。
选取塔山作为整个塔山防线的核心,应该说是这场全局战役中我们少见的神之一手。在今天的你我看来,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而是一场足够让前人、让后人惊醒的生动教科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