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黄河万里行
引子:今年二月份我加入了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从此开始从专业的角度用文学的手法开始文学创作,虽然零零星星写了几篇文章,但总感觉不能反映黄河的全貌,也无法实现对万里黄河景观全貌的认识,当然也无法写出关于万里黄河的相对完整的文学作品,我一直维持而苦恼,昨天晚上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漂流瓶,从三月份开始顺流而下,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间,从东营进渤海。梦醒之后觉得很有趣,即开始创作,于是便形成了下面这篇漂流瓶游记——
漂流瓶游记
我是一只印着微笑图案的玻璃漂流瓶,3月1日清晨,在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的约古宗列盆地,被一双手轻轻放入黄河源头的溪流。冰凉的融雪水包裹着瓶身,带着我踏上了这段横跨千里的奇妙旅程。
青海:细流汇聚成河
源头的约古宗列曲遍布沼泽,我先跟着零散的水洼汇入主溪。此时河道不足1米宽,水刚没过脚踝,清得能看见水底的碎石和游动的石蛾幼虫。顺着溪流往东南漂,到了果洛州玛多县附近,与卡日曲、扎曲两条支流汇合后注入扎陵湖与鄂陵湖,出湖后才真正形成黄河干流,河道拓宽到5至8米,水流速度也增至每秒0.5米左右。青海境内1694公里的路程中,最让我难忘的是玛多县“黄河第一桥”周边——这里河面宽达30米,水色依旧澄澈,岸边的鄂陵湖与扎陵湖如同两块蓝宝石镶嵌在草原上,斑头雁与黑颈鹤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3月的青海高原尚有余寒,偶尔有薄冰从上游漂来,轻撞瓶身发出清脆声响。
四川:湿地间的蜿蜒转折
穿过青川界碑,便进入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境内。黄河在这里勾勒出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弯”,河道像银色丝带在若尔盖湿地间迂回,最宽处达150米,最窄处仅20米,水深从3米骤减到1米,水流变得舒缓,每秒仅0.3米。湿地里的泥炭藓吸足了水分,红景天与马先蒿沿着河岸绽放,黑牦牛在浅滩饮水,牧人的歌声随风飘来。四川境内的174公里旅程中,地势落差明显,从若尔盖县3400米的海拔,漂到阿坝州红原县与甘肃交界地带时,海拔已降至3200米,河道渐窄,水流重新湍急起来。
甘肃:黄土高原的初遇
进入甘肃甘南州玛曲县,黄河在此拐出一道大弯,被当地牧民称作“玛曲黄河第一弯”,河面最宽处200米,水流平缓,岸边河曲马场里的骏马在河边嬉戏。继续东行至临夏州永靖县一带,地貌彻底转为黄土高原,两岸山坡植被稀疏,黄褐色泥土被雨水冲刷出一道道沟壑,河水开始裹挟泥沙,颜色从碧绿变为浅黄。永靖县刘家峡水库附近,河道宽达300米,水流因水库拦截而放缓,我在此停留了小半天,看着岸边工人加固堤坝,远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是人们治沙护河的努力。甘肃境内913公里的行程中,途经白银市靖远县红山峡下游时,河面最窄处仅50米,水流冲击着两岸岩石,发出“哗哗”声。3月底一场春雨后,河水暴涨,含沙量大增,我身上也沾了层薄黄土。
宁夏:塞上江南的馈赠
穿越甘宁交界的黑山峡,就到了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这里的黄河两岸景致迥异:南岸是腾格里沙漠的沙丘,北岸却是绿油油的稻田。沙坡头水利枢纽让河道宽度稳定在80至100米,水流平缓,我看见工人驾驶挖沙船清理河道,岸边的麦草方格固沙带像一张张网,牢牢固定住流动沙丘。继续东漂至吴忠市青铜峡市,黄河在此形成“青铜峡”峡谷,最窄处仅30米,两岸峭壁林立;出峡后进入银川平原,河面一下子拓宽到200米,古老的秦渠、汉渠像毛细血管从主河道延伸开,灌溉着两岸的小麦与枸杞田。宁夏境内397公里的旅程中,3月底到4月初气温渐升,岸边杏花、桃花陆续绽放,“塞上江南”的暖意冲淡了旅途的颠簸。
内蒙古:草原与峡谷的交响
从宁夏石嘴山进入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市,黄河穿城而过,河面宽约120米,岸边工业码头旁,起重机正忙着装卸货物。东行至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便抵达“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这里河道最宽处300米,水流缓慢,4月春风吹过,麦田泛起绿浪,农民们在岸边修整水渠。继续前行至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黄河进入晋陕大峡谷入口,河道骤然缩至50米,两岸黄土崖壁高达数十米,水流速度飙升至每秒2米,我在湍急的漩涡中打转,好几次撞到凸起的岩石。内蒙古境内830公里的路程,一半是草原的辽阔,一半是峡谷的险峻。4月中旬一场大风袭来,河面掀起半米高的浪头,我紧紧“抓”住一块浮木,才没被冲到岸边浅滩。
晋陕:壶口瀑布的震撼
漂到晋陕交界的吕梁市石楼县与延安市延川县一带时,黄河被夹在两岸黄土高原之间,河道仅80米宽,水流愈发汹涌。4月底的一天,远处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壶口瀑布到了!宽阔的河道在临汾市吉县与延安市宜川县交界处骤缩至30米,50多米宽的水流倾泻而下,跌入20多米深的石槽,浪花飞溅如白雾,水雾中还能看见绚丽的彩虹。我跟着水流冲向瀑布,心跳不已,坠入的瞬间,巨大的冲击力让我旋转下坠,周围全是翻滚的黄浪与震耳的声响,幸好被一股回流托住,才慢慢浮出水面。此时我浑身裹满泥沙,河水含沙量已达每立方米30公斤,浑浊得看不清瓶身的笑脸。山西境内965公里、陕西境内719公里的行程中,两岸山坡上,人们种植的油松与沙棘虽稚嫩,却牢牢扎根黄土,守护着河岸。
河南:平原上的平稳前行
进入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黄河走出峡谷,踏入华北平原,河道一下子拓宽到500米,水流放缓至每秒1米。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闸门缓缓开启,我跟着水流穿过闸门,看见岸边监测站里,工作人员正在记录水位与含沙量。东行至郑州市惠济区,黄河在这里最宽达700米,最窄也有300米,4月底的雨水让河水再次上涨,岸边警示牌提醒人们远离河道。河南境内711公里的旅程中,我途经开封市兰考县——这里曾风沙肆虐,如今却绿树成荫,黄河滩区的移民新村整齐排列,孩子们在岸边放风筝,风筝飞得极高,几乎要触到飘过的云朵。
山东:奔向大海的终程
5月初,我终于进入山东菏泽市东明县,黄河在山东境内的628公里路程,是奔向渤海的最后征程。刚入山东时,河道宽600至800米,水流平稳,含沙量随距离入海口渐远而降低,瓶身的泥沙被河水慢慢冲净,笑脸也愈发清晰。
漂到泰安市东平县一带,东平湖湿地映入眼帘——这是黄河下游最大的淡水湖湿地,5月的湿地生机勃勃。茂密的芦苇荡比我还高,翠绿的芦叶随风摇曳,发出“沙沙”声,偶尔有白鹭从芦苇丛中跃起,展开白翅掠过水面,叼起小鱼后又钻进深处。湿地边缘浅滩上,苍鹭单腿伫立等待猎物;远处水面上,一群野鸭排成“一”字游弋。岸边“东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牌子旁,几位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清理垃圾,守护湿地洁净。
继续东漂至济南市济阳区,黄河岸边的崔寨湿地同样热闹。这里的芦苇更粗壮,连成绿色海洋,风吹过时,芦苇浪与河面水波相互呼应。湿地里的菖蒲抽出紫色花穗,与嫩绿芦叶相映成趣,吸引不少迁徙候鸟停歇。我看见几只戴胜鸟在湿地边缘草地上跳跃,长长的喙在泥土里探寻昆虫,还有斑嘴鸭带着幼雏在浅水区嬉戏,画面温馨。岸边观鸟台上,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专注捕捉鸟类的灵动瞬间。
漂到淄博市高青县境内,河道拐过一道弯后,一片开阔水域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安澜湾。“安澜”二字承载着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期盼,湾内水流格外平缓,岸边青石堤坝整齐坚固,坝上雕刻着黄河流域的历史故事。5月的安澜湾,岸边垂柳垂着嫩绿枝条,随风拂过水面;湾边草坪上,虞美人、金鸡菊竞相开放,红、黄、粉的花朵引得蝴蝶蜜蜂穿梭。老人们坐在石凳上聊天,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偶尔有渔民划着小船在湾内捕鱼,撒开的渔网像水面绽放的花。看着这安宁景象,我终于懂了“安澜”二字的重量。
离开安澜湾继续东行,途经东营市利津县时,河道仍是单一主脉,宽约800米;漂至东营市垦利区后,河道开始分汊,形成黄河三角洲,最宽处达1000米,水流分散成无数支流,像手掌般伸向大海。东营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尤为壮观,这片黄河与渤海交汇形成的新生湿地,5月的芦苇刚抽出新叶,呈现嫩绿色,大片翅碱蓬从岸边向水中蔓延,形成“红地毯”景观,红绿交织格外鲜艳。湿地水道纵横,我顺着一条支流漂流,看见东方白鹳在高大芦苇丛中筑巢,身姿优雅;远处滩涂上,一群黑嘴鸥低头觅食,有人靠近便成群飞起,在天空形成黑色云团。岸边监测塔上,科研人员用望远镜观察鸟类活动,笔记本上记满数据——这里是珍稀鸟类的家园,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5月中旬的一天,我跟着支流汇入黄河主河道,向入海口漂去。忽然,周围河水颜色发生变化——岸边仍是淡黄色,远处却渐渐变蓝,一道清晰的黄蓝分界线横在眼前,这就是黄河与渤海的交汇处!黄色河水裹挟泥沙,与蓝色海水碰撞交融,形成“泾渭分明”的壮观景象。海浪轻轻推着我,越过分界线的瞬间,咸涩的海水包裹了我,瓶身最后一点泥沙被冲净,微笑图案在阳光下格外明亮。
回望这段旅程,从3月1日到5月15日,76天里我漂流了5464公里,从雪山脚下的细流到奔腾的瀑布,再到广阔的平原,见过清澈湖泊、辽阔草原、险峻峡谷,也领略了湿地生机与安澜宁静,更见证了人们治沙固堤、守护生态的努力。此刻我漂浮在渤海湾上,看着夕阳将海水染成金色,心中满是温暖——这场黄河之旅,不仅是跨越千里的跋涉,更是一场关于自然之美、生命之力与人类坚守的美好邂逅。

图片AI工具辅助生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