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的草原,阳光明亮。中欧班列从阿拉木图方向疾驰而过,车轮滚滚,呼啸声在辽阔天地间久久回荡。车厢里,来自中国的货物正跨越国境,驶向中亚腹地;车窗外,记者的视线追随班列,展开一段关于“文化之路”和“光明之路”的双重行程。
这是一条流淌着历史记忆的路:八十多年前,中国作曲家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留下动人篇章,他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友情故事,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被传颂。
这是一条承载着当下繁忙建设的路:数千公里之外,通往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的公路上,中哈建设者正并肩作业,抢抓工期,把“中国速度”刻进广袤草原。
文化之路与光明之路,遥相呼应,交织成新时代的“跨境人间”。
阿拉木图冼星海大街:
80载跨国情谊的文化印记
盛夏的阿拉木图,天山雪峰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从市中心乘地铁至“阿拉套”站,再换乘公交不到二十分钟,便能抵达以中国音乐家命名的冼星海大街。这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安静整洁,低矮的居民楼与小商铺沿街排布,尽头处,冼星海纪念碑巍然矗立——今年6月刚完成修葺,碑座端正,石材光洁,旁侧的路标清晰标注着澳门、广东、巴黎、莫斯科等与冼星海生平相关城市的距离,4098公里到澳门、4035公里到广东,数字串联起他颠沛却炽热的一生。
街道两侧满是生活温情:孩童在树荫下玩耍,父母推着婴儿车微笑注视,年轻人骑着滑板车呼啸而过。沿街小商品店里,来自中国的彩色玩具和布偶整齐摆放,店主艾依开莱姆是位哈萨克斯坦女孩,她笑着说,学生时代就听过冼星海的故事,也见过中国游客在纪念碑前献花,“这故事不只是音乐,更是跨国的真心友情”。
不远处,拜卡达莫夫纪念碑静静伫立。1942年底,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衣衫单薄、居无定所,哈萨克斯坦著名作曲家拜卡达莫夫发现了这位无助的中国音乐家,将他带回家中,分予口粮,还亲切地称他“阿弟”。语言不通,音乐便成了共同语言,他们围坐炉火旁交换旋律与故事,冼星海在此创作《民族解放》《阿曼盖尔德》等作品,将哈萨克民间音乐融入其中。拜卡达莫夫后来回忆:“冼星海的音乐里有他的祖国,也有我们草原的歌声。”
这份情谊跨越时空。2019年,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与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拜卡达莫娃在武汉琴台音乐厅相拥;拜卡达莫娃多年来推动《阿曼盖尔德》传回中国,促成其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演;1998年,阿拉木图市政府将拜卡达莫夫家附近大街命名为“冼星海大街”,同年中哈联合拍摄电影《音乐家》,让这段友谊被更多人知晓。
如今,纪念碑前常有鲜花绽放。街角花店的白发店员古伊娜拉,听说要为冼星海献花,用中文连说三声“好”:“我们老邻居都知道他们的故事,友谊就像这花,常开不败。”晚风拂过树梢,仿佛又响起熟悉的旋律,碑上冼星海的目光里,满是对祖国的眷恋、对和平的期盼,以及对这份跨国情谊的珍视。
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TKU公路:
中国企业创造的草原基建奇迹
从阿拉木图直飞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这座东哈萨克斯坦州首府的小城安静祥和,额尔齐斯河从郊外流过,风光旖旎。驶出小城,中建六局交通建设公司承建的TKU国家公路14-16标段映入眼帘——102公里的公路宽阔平坦,设计时速120公里,路侧不时可见灰色的防雪栅栏,走近才发现这是“庞然大物”:高5.5米接近两层楼,钢筋混凝土预制件搭建,竖向立杆扎入花岗岩地基1.9米深。
“这里一年有5个多月下雪,西伯利亚寒流毫无阻隔,特殊路段积雪能达一米多,防雪栅栏是保障交通的关键。”项目经理兰学志介绍。2024年4月,85后的他首次接手海外项目,便面临工期紧、冰雪期长、路段破损严重的难题:部分路段机动车无法通行,已完工段落需铲除重修,额外工作量与高修复标准叠加,压力可想而知。
28天勘察全线、制定方案、协调人员机械,5月20日项目正式开工,可物料短缺又成了新难题——碎石作为大宗物资需求大,从国内运输性价比低,就地寻找无途径。公司紧急从沙特项目调派“老物资人”张彦彪驰援,他一个月跑遍周边200公里草原,找到20多家料场,谈妥五六家供料合同,甚至盯着70000吨碎石源源不断运到沥青站,“绝不能因缺料耽误进度”。
防雪栅栏建设曾让国外建筑商“跑路”,中建六局团队却迎难而上:在当地找到预制件生产商,初期因催促进度引发对方不满,兰学志反复沟通,讲清国家公路对哈萨克斯坦的意义,最终打动厂家;从国内调运高功率打眼机,三人一组每天打10孔,让栅栏在草原上“拔节生长”。他们还按需求建设公交站,12厘米厚的墙体如住宅非承重墙般扎实,为寒冬里候车的乘客遮风挡雪。
2024年12月,102公里公路竣工交付,全线上千公里TKU国家公路通车仪式特意选在该标段。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感慨:“就没有中国企业干不成的事!”
公路上的温暖联结:
友谊与坚守的故事
项目建设中,中哈员工的协作与互助,让友谊在草原扎根。28岁的哈萨克斯坦小伙艾多斯是项目总工,2024年某路段需临时横穿1.2米直径涵洞,掘进5米后因土石坚硬停滞一周,他提出用横向千斤顶突破,租来设备后,涵洞断面顺利推进,这个创新点至今被同事们记在心里。
今年5月,工段长杨欢的一次救援更成了当地美谈。当时他发现水塘边有儿童玩耍,因涨水期深水区危险,特意上前提醒,可不久后就见一名儿童奋力挥手——司机巴哈为救落水儿童体力不支,即将下沉。杨欢不顾冰冷河水,跳入深水区拉着两人向岸边游,上岸后紧急为巴哈按压控水,送医后确认无碍。当地政府专门发来感谢信,杨欢却只说:“当时没多想,他们没事就好。”
如今,项目部驻地仍有20余人坚守,二层小楼既是办公区、食堂,也是宿舍。来自石家庄的兰学志、湖南的王静、甘肃的张彦彪、重庆的杨欢、安徽的李伟,还有当地的艾多斯、新疆哈萨克族翻译哈木巴尔,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在北纬50度的草原上组成“大家”。饭后在院子里散步聊天,随后埋头加班,成了他们的日常。
从“文化之路”到“光明之路”
在哈萨克斯坦的大地上,一条条路正在延展。冼星海大街承载着历史友情,公路建设见证着现实合作。文化之路与光明之路,正汇聚成新时代的丝绸之路。
班列仍在轰鸣,带着中国的商品驶向更远的市场;草原上的道路正在成型,把城市与乡村、过去与未来紧紧连结。
“中哈友谊,就像这条路一样,越走越宽广。”项目经理的话,像是对这段旅程最好的注脚。
从音乐到基建,从街道到公路,中哈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那是一条看得见的路,也是一条走进心里的路。
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陈庆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