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风情 · 苍南望里 · 燕窠洞】
文&图叶望庆
燕窝湖:藏于山间的碧玉
周末,荡山群一行人向着苍南望里燕子窝进发。当导航提示即将抵达目的地时,窗外一泓碧湖赫然映入眼帘。车刚稳,门推开,微风率先送来带着微甜的潮润气息,伙伴们不禁齐声惊叹。原本的寻洞计划,瞬间被改成了环湖散步,就此开启了这场登山之旅充满诗意的序章。

在苍南县官方 2021 年公布的《重要水域名录》以及近年所有公开的水利档案中,均查不到“荪湖水库(燕窝湖)”的建设年份等相关建设及技术参数。唯有通过deepseek 中得知,它属于小Ⅱ型水库,库容为 35 万立方米,湖水最大深度达十七米。这数字背后,是湖水沉淀出的幽蓝,仿佛要将悠悠岁月也一并浸润其中。

燕窝湖(荪湖水库)呈椭圆形,宛如一块精心镶嵌在山间的碧玉,又似一枚不经意遗落的铜镜,静静安卧于两山夹峙之间。燕窝湖虽小却美,在地图上几乎难寻踪迹,却能将四周重峦叠嶂的山峰、烂漫盛开的野树山花尽数纳入怀中。

我们沿着湖畔悠然漫步,脚下的石头路间杂草丛生,头顶的树叶缝隙筛下碎金般的阳光。湖面平静如镜,偶有微风拂过,也只是泛起丝丝涟漪,旋即便又恢复了平静。


湖中间露出的石头,恰似大自然随意布置的小品,增添了几分自然野趣。湖水倒映着山峦,山影缠绕着云朵,我们走走停停,相机快门声“咔嚓”不断,想要将这湖光山色定格成永恒。



湖周边,慧恩寺的黄色院墙隐匿于绿树丛中,“大乘妙法莲华经”几个字透着深邃的禅意。檐角的风铃发出若有若无的轻响,与湖水的波动声相互应和。旁边是古朴的龙隐洞,对联“龙障示现皈我佛,隐匿真如即如来”蕴含着古往今来的禅思。洞内的禅室,想必曾有僧人参禅悟道,将尘世的喧嚣隔绝在洞外。对面的山崖上,一个大大的“佛”字醒目异常,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众生,也俯瞰着这一方湖光山色。




有趣的矛盾在此处上演。湖边原钱库镇与现今的望里镇都竖立着“禁止游泳”的牌子,然而边上却有多个游泳协会驻扎,湖中间还设置了浮标赛道,这一切宛如一场无声的对话。这是对自然的敬畏与人们亲近水的渴望之间的博弈,也赋予了这湖一层人间烟火的温度,形成了规则与热爱交织的独特场景。炎炎夏日里,湖中已有好几位泳者在尽情畅游,这种看似矛盾却又理直气壮的景象,反倒成了另一种别样的人间烟火。



走着走着,望向湖面,边上还有几艘游船停泊,想必能让游人从另一番视角欣赏美景。就这样我们沉醉于燕窝湖的美景之中。它宛如山的明眸,倒映着天地万象;又似水的诗篇,蕴藏着人文气息与矛盾交织的独特韵味。而我们,在湖畔一圈的漫步中,聆听山风轻吟、观赏云影变幻、探寻古意幽情,将燕窝湖的美,从眼中装进心里。


燕窝洞:一折山径 两处洞天
燕窝洞,又称燕窠洞、燕窠硐,坐落于苍南县望里镇境内大晰山(古称荪湖山,因兰芷丛生而得名)的西南半坡,距苍南县城约13.5公里。旧志描绘荪湖山:“秀媚环合,其最高处为大尖峰,上有龙渊,云气上蒸,风霆雨雹,每自此出”,字里行间尽展其灵秀与奇诡。这里属喀斯特溶洞地貌,洞内空间开阔,结构错综复杂,分布着七座大小不一的石室,彼此相连,形成了“洞中套洞、洞里有天、洞外有洞”的独特景观,据说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自然奇观在洞内随处可见。

摄影:陈超胜
燕窝洞之名,源于白燕筑巢的传说,让人生出几分遥想。相传荪湖山古时为海中岛屿,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总有五只白燕飞来洞中衔泥做窝,“燕窠洞”(窠即窝之意)由此得名,其窝穴便位于寺院大殿的石壁之上。此外,民间还流传着大晰山由一条巨大蜥蜴幻化而成的传说,故而当地居民也称之为大晰山。

摄影:陈超胜
我们沿燕窝湖漫步一圈后,转身向村民打听燕窝洞的所在。村民指着对面山上的道观说,燕窝洞就在那道观下方,既可从道观往下进入洞中,也能从下方的一座寺庙往上抵达。我们的探寻,便从玉虚道观开始。

玉虚道观,亦称燕窠硐玉虚观、燕窝洞道观,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历史上几经兴衰毁建。据记载,吴越国归宋后,原吴越节度使林倪辞官归隐荪湖山,在此结茅学道,享年一百零二岁;其后人林升真传承道术,使荪湖成了“道乡”。1976年,全真教龙门派的黄诚宝道长在此重建道观。


道观整体红墙黛瓦,主要殿堂依山势而建,坐西北朝东南,层层叠高,气势恢宏。红墙顺着山势铺展而上,三进殿宇一层高过一层,众妙门的铜环被擦拭得锃亮,往里是大罗宝殿,再往上则是灵霄宝殿。



这里以雄峰、幽洞、奇石、秀水、古刹闻名,道观及周边的自然美景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不少题咏。如诗人曾赞曰:“玉虚道观涧松贞,清净而秋石笏嶙。硐硐相连云簇簇,天庭飞燕戏湖滨。”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岩壁上的摩崖石刻:迎接我们的是“归真”二字,向外有“天垒奇岩”,还有一处题着“道法自然”,笔力沉雄,嵌入岩石之中。一些年代久远的崖刻字迹模糊,我们也拍了照片。



我们正对着石刻出神,想寻找燕窝洞的入口,观内的老道指了指左侧:“往下走就是,从那山洞进。”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绕过去,果然见到一个黑黢黢的洞口,低矮得需弯腰才能进入。钻进去后却愣住了——哪里有旧志中“洞中套洞、洞里有天”的模样?不过是些破旧的石穴,潮气裹挟着霉味扑面而来,一些地方挂满了蜘蛛网。



好在我们登山时都带了登山杖,将这些障碍拨开,却没见到所谓的钟乳石,只有几级洞穴还算天然,里面也修建了一些台阶,全然没有描述中那般景致。



没走多久便见到光亮,出洞时映入眼帘的是龙泉寺。龙泉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因合掌硐旁有一清泉,如龙吐玉液,泉源清冽不断,四季长流,可供僧众饮用而得名。寺院黄墙黛瓦,周围脚手架林立,原来龙泉禅寺正在大修。寺门紧闭,只留一道缝隙,檀香与电锯声从缝中飘出。


这里便是燕窝洞下洞的入口。其下方还有始建于唐大中年间(847—858年)的护法寺,它是钱库地区建筑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我们本想从这里下去,看看全国文保单位——护法寺的宋代元祐桥与单檐砖塔,怎奈去路被修建龙泉寺的脚手架阻断,只得折返,待下次再来探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