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街道历史底蕴深厚,其发展脉络贯穿海南西部两千余年文明进程,是海南岛早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以下从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地理地位三个维度展开:
一、历史沿革:从郡治古城到现代街区
1. 古代政治核心(公元前110年-546年)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儋耳郡治设于三都镇旧州坡(今旧州村),标志着海南西部首个行政建制的诞生 。此后600余年间,这里作为儋州治所,见证了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明的交融。唐代诗人沈佺期流放儋州时,曾留下“儋耳夷州北,孤城海上边”的诗句,描绘了当时三都作为边陲重镇的风貌。
2. 名称由来与行政区划演变
明正德七年(1512年),儋州仁丰乡设高麻都、曾刘都、薛官都,“三都”之名由此确立。清代至民国时期,三都长期为儋县重要墟镇。1939年,日伪政权将区公所迁至现址并定名“三都墟”。解放后历经公社、区、镇等建制调整,2016年设立三都区办事处,2022年正式划归儋州市管辖 。
3. 近现代发展转型
2013年划入洋浦经济开发区后,三都依托区位优势,逐步从农业乡镇向临港工业新城转型。目前聚焦乙烯上下游产业、高效农业光伏和冷链物流,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节点 。
二、文化特色:调声之乡与红色记忆
1. 国家级非遗儋州调声发源地
三都镇是儋州调声的核心传承地之一。这种起源于汉代的民歌形式,以男女对唱、勾手摆臀为特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中秋、春节,当地仍保留万人调声对歌的传统,歌声回荡在德义岭下,成为海南独特的文化景观。
2. 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
作为琼崖革命重要据点,三都现存三都革命烈士纪念碑园、夏贝村西北办事处遗址等红色地标。1943年,琼崖纵队在此发动“三都起义”,打响儋州抗日武装斗争第一枪。如今,这些遗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录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 。
3. 民俗信仰与传统节庆
- 黎母仙姑祭祀:每年农历三月十二,德义岭举行盛大祭祀活动,渔民出海前祈福平安,村民以山歌调声、摆席宴客延续千年信仰。
- 武圣节:农历六月初六“关圣帝君诞辰”,民间举办舞龙、戏曲表演,祈求风调雨顺,形成独特的“武圣文化”。
三、地理地位:从郡治古城到自贸新城
1. 古代交通枢纽
三都地处儋州西北部,濒临北部湾,汉代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大陆通商。旧州坡遗址出土的汉代陶器、铜器,印证了其作为海南西部贸易中心的地位。
2. 战略区位优势
如今三都街道毗邻洋浦港,拥有15公里海岸线,是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随着儋州-洋浦一体化推进,这里正成为石化、物流等产业的聚集地 。
3. 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
- 汉代儋耳郡治遗址:旧州坡现存夯土城墙、古井等遗迹,2024年入选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南最早的城市文明见证。
- 德义岭自然风光:作为死火山地貌代表,德义岭拥有熔岩隧道、火山口等地质奇观,与调声文化、黎母信仰共同构成“山海人文”旅游资源。
四、经济变迁:从农耕文明到临港工业
1. 传统农业时代
20世纪90年代前,三都以水稻、甘蔗种植为主。松林水利灌渠和三都渡槽的建成,使“火山岩上种庄稼”成为现实,曾被誉为“儋州西北粮仓”。
2. 现代产业转型
划入洋浦经济开发区后,三都依托乙烯项目延伸产业链,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同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南板蓝根、食用菌等特色农业规模化,助力乡村振兴 。
结语
三都街道的历史,是一部海南岛西部文明演进的缩影——从汉代郡治的辉煌到现代自贸新城的崛起,从调声民歌的悠扬到工业引擎的轰鸣,这片土地始终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正如德义岭上千年古樟见证的:三都,既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未来的试验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