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绍兴宣传】
盛夏的澄潭江与新昌江交汇处,嵊州市丽湖未来城项目建设正酣:地面基础设施、下穿隧道及3D信息化开发、丽湖三江口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快速推进;设计高度218米的嵊州第一高楼嵊新中心即将破土动工……
傍晚时分,东前街上灯笼次第亮起,古色古香的老建筑与现代时尚的咖啡馆相互交融,嵊州小笼包的鲜香与越剧唱腔的婉转吸引游客驻足停留。自2025年1月开街至今,这片老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50万人次,带动该市过夜游客增长35%,成为嵊州文旅新名片。
新城老城,一新一旧,一动一静,竞相辉映。近年来,嵊州市科学规划新城,有机更新老城,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走出了一条以城引产、以城聚人、以城彰文的新路子。
“当前,嵊州正围绕‘一心两翼四极’格局谋划城市发展,让新城与老城各展所长、协同发力。”嵊州市住建局副局长杨旭说,“一心”锚定主城区抓文化活化,“两翼”依托艇湖、丽湖新城拓产业空间,“四极”辐射全域。在这一格局中,老城与新城的关系绝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作为“两翼”关键板块,丽湖未来城规划打造多元融合、宜业宜居的未来嵊州城市新中心。“不只是建城,更是搭产业平台。”嵊州市高铁新城管委会副主任李良军介绍,目前已有多家企业签订总部大楼入驻意向协议。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嵊州产业学院落地后,还将为产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未来,这里将容纳2万居住人口、3万产业人才。
如今,产业集聚与人才汇聚正形成良性互动。今年以来,嵊州新引进大学生8000余人,培养及引进高技能人才近千人。这些人才将逐步向丽湖未来城等产业高地集聚,为新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力支撑。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老城也在悄然蝶变。嵊州在城市更新中,深入挖掘历史文脉,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保留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特色风貌。东前街项目启动时,便以“微改造、精提升”守护文脉: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的木构门楣被精心修缮,音乐家任光故居的青砖黛瓦保留原貌……对8幢文保建筑、17幢风貌建筑、7幢重建建筑、1处城门楼进行修缮或重建,甚至老城墙砖上的制造日期都清晰留存。
在“三分风雅、七分烟火”的定位下,街区划分烟火、尚品、史话等五大板块,既有小笼包、炒年糕等嵊州小吃,也有星巴克、麦当劳等现代品牌,更有剡品轩文创店将越剧元素与地标融入文创设计,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以前这条街破破烂烂,现在每天都想来散步!”家住附近的市民薛怡炯的感慨,道出了老城居民的共同心声,如今,老街已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城市会客厅”。
东前街的焕新只是起点,总投资50亿元、占地40公顷的城隍坊片区有机更新项目将进一步深化“以城聚人、以城彰文”的时代使命。该项目坐落于嵊州老城核心区(南至江滨西路、东至北直街、北至城中路、西至鹿山公园),“与东前街的‘烟火气’商街定位不同,城隍坊以‘千年福地·老城之心’为核心,将着力构建以深度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沉浸式综合场域。”杨旭介绍。
“我们始终将历史建筑视作城市的活态档案。”嵊州市城投集团副总经理周呈亮说,城隍坊片区有机更新项目将按“三区两带”分步打造,即城隍传统文旅核心区、核心风貌扩展区、当代宜居生活街区、古城墙历史活化带、环山道生态景观带,串联剡湖至城隍山,激发老城活力,打造空间纽带。通过“保护—活化—复兴”三步法修缮文保建筑,对传统民居实施结构修缮、木门窗复建等。目前,390户居民已完成腾退,环城西路配套工程已开工建设。未来,城隍坊将通过“直街”“山街”“水街”三条商业动线和游览路径,串联起市心街历史风貌区。同时通过疏通内部街巷,重建步行网络,植入风貌协调的建筑与内庭院,形成“宜居、宜商、宜养”的老城新肌理。
如今的嵊州,新城工地的机械声与老城街巷的越剧声交响共鸣。丽湖未来城的产业布局吸引企业人才,东前街、城隍坊的文化活力带动文旅消费;老城的千年文脉为新城建设注入底蕴,新城的产业动能为老城居民提供机遇。循着“一心两翼四极”格局,嵊州以城为基,让产业有空间、生活有温度、文化有载体,加快走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富乐嵊州建设新路径。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