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水碧波荡漾,滋养着沿岸的田野村落,也浸润着一脉相承千年的乞巧文脉。
西和县自2006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十三届陇南乞巧女儿节,传承弘扬乞巧文化,打造特色节会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肖红 摄
如今,这份古老非遗正成为当地串联文旅产业的“金线”,在传承与创新中编织出融合发展的新图景。
实践中,西和县锚定文旅融合发展方向,深入实施“文旅+”“康养+”战略,以晚霞湖景区为核心载体,围绕“陇上水乡,乞巧福地”品牌定位持续深耕,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提升改造工程,建成了乞巧民俗馆,扩建了悦湖广场与湖心岛,全面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丰富了旅游体验业态和旅游文化。
在云华山景区星云广场,每天上午10点都会上演乞巧歌舞表演。姑娘们身着传统服饰跳“参花肩舞”,舞步轻盈间,肩头的彩绸随动作翻飞;草编非遗展示区里,传承人将麦秆编织成“巧娘娘”挂件、收纳筐,游客可现场定制。
“今年乞巧节期间,云华山日均接待游客突破500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西和县稍峪镇镇长马卷卷介绍,景区还推出了“塔山烟雨”观景线路,游客可沿着登山步道欣赏云海。
在晚霞湖畔的亲水栈道旁,来自礼县的游客孟芩茹和同伴们欢快地跳起了舞,引来很多人围观。“我们已经来过好几次晚霞湖了,这次是专门赶乞巧节来的!”孟芩茹,语气里满是兴奋:“以前来只觉得湖光山色养眼睛,这次一进景区就被‘裹’进了乞巧氛围里,感觉非常好”。
值得一提的是,西和县还紧扣游客沉浸式体验需求,依托县内两个4A级旅游景区,构建“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提升游客的情绪性价值、认知性价值,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让“养在深闺”的非遗与“开门迎客”的旅游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当前,文旅融合的红利,也实实在在落到了当地村民身上。在晚霞湖畔经营小吃摊的杨慧萍,每天天不亮就会起床准备食材。杨慧萍笑着说:“乞巧节期间,游客多了,我的小吃摊收入明显增加了,还能再回味小时候的乞巧记忆,非常好。”
“乞巧文化节”举办期间,西和县还融入了现代灯光秀、非遗市集,市集上的非遗手作、特色农产品摊位前,总是挤满游客。
西和麻纸制作传承人刘彩兰端坐案前,将构树皮制成的纸浆舀入竹帘,轻轻晃动间,一张薄如蝉翼的西和麻纸逐渐成型。
“以前这些手艺只在村里传,现在乞巧节成了‘大舞台’,年轻人看得多了,想要学的也多了。”刘彩兰边说边将刚制成的麻纸递给围观游客。
在西和县,乞巧文化的传承早已超越“唱歌跳舞”的范畴,成为串联教育、产业、科研的“纽带”,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也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共富路。
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68岁的张绒花正直播卖乞巧绣品。她10岁学“唱巧”做绣品,后学做电商、直播,主打刺绣乞巧枕等,严循传统工艺,网店生意红火,月订单上百,还带动村民就业,未来计划优化产品、带年轻人传承手艺。
“我们卖的不是普通商品,是包集村的乞巧文化。”张绒花说,有次外地客户收到刺绣乞巧枕后,特意发来消息说“枕着有文化的枕头,还能闻到自然的香味,太特别了。”
乞巧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学生前来调研。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生龙柳廷与孙晶晶,住进了晚霞湖畔的民宿,开启了她们的乞巧文化调研之旅。
每天清晨,她们会跟着村民去看“迎巧”仪式,记录仪式流程、唱词;白天走村串户,采访非遗传承人与普通村民;晚上则整理调研笔记。
“来了之后,我们才知道,每年有几十批学生、专家来西和调研,有的学者甚至追踪研究了十几年。”孙晶晶说:“西和就像一座‘乞巧文化活态实验室’,藏着中国人对‘巧’的美好追求,我们要把这份美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西和的乞巧值得被全世界看见。”
西汉水依旧东流,岸边的敲鼓声、游客的欢笑声、学生的记录声渐渐相融。姑娘们通过七天八夜的仪式传承与创新,编织着个人梦想与地域发展的双重锦绣。
陇南正以文化之“巧”,织就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画卷,向世人展示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力与魅力。
(来源:陇南发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