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人人有责——”8月28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漫过猫儿山的峰峦,给层叠的山林镀上金边时,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山管理站站长刘崇华已套上那件洗得发白却依旧笔挺的迷彩服,攥着扩音器,踩碎露水,开始了一天的巡山。
“在这儿守了这些年,早把山当成家了。”刘崇华的家就在山脚下,望着漫山苍翠,眼里满是热切,“别看这山静悄悄的,它可是国家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南岭山地的‘核心块’——那可是国际上公认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呢!”他掰着手指头数日常:“防火巡查、动植物监测、盯着盗伐捕猎……哪样都不能松!松了,就可能出岔子。”
猫儿山的“家底”确实厚。它坐落在桂林兴安、资源、龙胜三县交界,属南岭越城岭山系,2141.5米的主峰直插云霄,是华南之巅。这里不光有拔地通天的峰、曲曲折折的谷,更藏着全球瞩目的生物多样性密码。17008.5公顷的保护区里,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铺展如绿毯,既是国家保护动植物的“安乐窝”,也是漓江源头的“大水缸”。
守着这样一座“生态宝库”,如何在护好一草一木的同时,让发展的活水也流进来?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蹚出了条“社区共管”的路。“以前保护区和村民像隔着层玻璃,我们喊着‘别动’,他们想着‘咋活’,矛盾不少。”管理处主任唐忠香坦言,“后来才算琢磨明白:得让村民从保护里尝到甜,心才能往一块儿拧。”
猫儿山南麓的华江瑶族乡高寨村,就是这理念的“活样本”。从1995年起,村里就开始给山林“上保险”,村民潘金生的日子也跟着转了向——从抡斧砍树的伐木工,变成了农家乐里忙前忙后的老板。“以前靠树吃饭,一天抡下来,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口袋里的票子却总没个准数。”他抽口烟,烟圈里裹着感慨,“后来村里号召护山,我刚开始还打鼓,怕没了斧头日子过不下去,谁知这一转,日子反倒火起来了。”
潘金生的农家乐,凭着山里的原汁原味火了。这里,溪水清得能看见鱼,野菜鲜得带露水,近两年更因“窝囊漂”“红色研学”成了网红地。“‘窝囊漂’就是在溪里漂着耍,水凉丝丝的,能摸鱼能看山,游客都说新鲜。”他笑得眼角堆起褶子,“旺季时,12间房得提前好几天订,一天能接待几十号人,挣的比砍树时翻了好几番。”
生态账连着经济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仅在高寨村内就发展了54家农家乐、民宿,猫儿山景区所在的华江瑶族乡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旅游等第三产业收入超亿元……如今,曾经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方式逐渐转变为护山富山的绿色发展模式。
雨后的猫儿山,云雾像被抖开的轻纱,漫过山脊又漫过溪谷。山下,农家乐的灯火亮了,和天上的星子对眨着眼。这片山的每片叶、每滴水、每声笑,都在讲着同一个故事——人与自然,也能这样相依相暖,就像漓江源头的水,清清亮亮,淌过现在,也必将润出更绵长的将来。(记者苏时榕 通讯员蒋家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