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艳萍,湖北天门人,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我的家乡胡市美:胡市的兄弟姐妹们看过来
陈艳萍
我的家乡在天门市东北边的胡市镇,东边与汉川垌塚接壤,东北边与应城的杨岭和陈河毗邻。这种和几个异县交界的地貌特征,通婚和生活方式的交融,赋予了胡市独特的魅力。我们胡市人走亲戚,通常是跨镇越县。使得我们有些恍惚,虽然是个小镇,但总感觉自己生活的地方很大。语言也和天门本土有细微区别,我们把“钱”叫做“情”。“吵架”,我们叫“讲口”。本土人说“吃打”,“喝打”,而我们胡市是“吃了”、“喝了”。小孩调皮,我们叫“逞脸”……
吃食方面,我们胡市没有炮蒸鳝鱼,而是鳝鱼丝。我们胡市也没有糊汤粉,而是油面。我们胡市的蒸肉不是一碗,而是连蒸笼一起端上桌。我们胡市盛产芋头,九月,芋头成熟了,孩子们就要开学了,妈妈们三更起来用木耙子“笃”芋头,挑到集市卖。芋头的梗叶,叫芋荷,是一碗好菜。过年一定要吃,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美。芋荷叶,挂在屋梁上风干,有人得痢疾,拿它煎水喝,立竿见影。
因为和汉川垌塚近,小时候,我们赶街买东西,都是去垌塚。对于对口管辖地胡市镇,反而很少去。忆起胡市镇,眼前就浮现一幕场景:大夏天,我和婆婆去胡市,走啊走,走到龙骨湖畔,顿时水风拂面,一路疲惫顿消。我们站在渡口处张望,船家正驾着木船,载着一船人,从对岸划过来。
那次和婆婆去胡市,干什么我已不记得。但有一次胡市之行,我记忆犹新。那年严打,学校组织我们全校同学去看审判大会。没有坐船,而是走的龙骨湖大桥。四十几年了,留在脑海里的是一条热闹的街道,喇叭声音很大,大卡车缓缓前行,孩子们站在路边……

胡市,一听名字就感觉和姓氏有关。小时候,我家对面住着交易所的光草爹爹,交易所卖棺材,大家也喊他棺材爹爹。棺材爹爹的女儿在胡家场,经常过来帮老两口浆衣洗裳。对,胡市曾经叫胡家场、胡家店子。清朝时期,龙骨湖畔只有胡家湾、周家湾等零星村落,乾隆四十年,胡家湾的拔贡老爷在外为官,有一年携家眷回乡省亲,其夫人出门买绣花线,竟然找不到一家店铺。于是,拔贡老爷发话,由胡家湾村民拿出龙骨湖畔的一块地建起一家百货店,取名胡家店子。一时间客船如流,商贾云集。后来陆续有了孙崇发粮行、孙继发货栈、孙银发盐店、胡泰来酒坊、胡承继药房、汪吉祥、昶发祥、黎永和、代茂森、悦兴福等商号。道光五年,又相继修了朱家、袁家、汪家、陈家巷子等街巷,后来还建了宝善寺,规制与皂市白龙寺差不多。鼎盛时期的胡家场,有“小汉口”之称,早上赶街,人流摩肩接踵,衣服上的扣子都被挤掉。
这次是回天门市区办事,绕道胡市,舍近求远回武汉。想家了,很想看一眼。车一过卢市,驶上水陆李大桥,汉北河画卷一般映入眼帘。视野开阔起来,眼神清亮起来,色泽多彩起来,心情雀跃起来。我的家乡胡市到了。它虽然是天门最偏远的乡镇,但却是最美的乡镇。
正值八月,田野里有渐黄的中谷,也有青绿的晚稻。蓝天白云映衬着,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着,荷叶荷花铺展着、村庄静默着、发电的风轮轻摇着……
胡市的美,最在于湖,其实写“湖市”也是恰当的。在全国范围内,鱼米之乡是很大的。缩小到地方,胡市就是天门的鱼米之乡。昔日古镇没有了,但我们的水乡自然风情没有变。

水多不算什么,关键是水好看。除流经于此的汉北河和皂市河外,还有五湖五汊:半头湖、龙骨湖,白湖、肖严湖、沉底湖、大汊、小汊、社堰汊、庙洼汊、邓家汊,还有那一口口小堰塘。那水都蓝盈盈亮晶晶,围着村庄蜿蜒、流动。因此,胡市的男孩子比起别的地方来,水性更好些,更会抓鱼和采摘鸡头包、藕带、菱角、莲蓬等湖鲜些。感觉一年四季,胡市的炊烟都比别的地方香些。我们儿时没有肉吃,但天天有鱼。也不是什么大鱼贵鱼,就是小鱼小虾,鲜甜而细嫩。后来,我在外面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的鱼,那么好的湖鲜。
龙骨湖,又称胡家湖,得名的原因是湖之形状,有龙头、龙尾、四个龙爪,六个湖汊向六个方向延伸,宛如龙之骨架。涨水时,头摇尾摆,四爪腾挪,状如白龙飞天。水落时,安静下来,似青龙伏地。
胡市境内的白湖,俗名韩家湖,历史上白湖有多大,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野鸭多,致使胡市还出产板鸭,做羽绒服的优质鸭毛。八九月,白湖的菱角熟了,就像周年丰老先生形容的,菱叶如被盖湖,红菱个个赛麻雀。
勤快的人们做完农活,驾小船或坐大脚盆,摘菱角煮熟后挑到集市上卖。卖菱角的大妈不是专门的生意人,家里没有秤,就拿只茶缸验。没有包装袋,随手扯些荷叶。五分钱一杯,大妈实诚,茶缸上面堆了又堆,像金字塔。抓菱角很有意思,有些像人们说的抓沙。越抓多越扎人,撮起五个手指轻轻拿最好。验好后,取一片荷叶,折成斗状盛菱角,递给迫不及待的孩子。孩子多,一杯菱角解不了馋,没吃够,也爱玩,想着鱼池里有,就设法结伴儿去采。选一块平展的地方,捡一块大砖,用绳子绑紧,使劲往池子里一扔,感觉绊倒菱角藤了,再慢慢往岸边拉。菱角家族一团和气,手拉手,脚跟脚,牵牵扯扯间七大姑八大姨都拉上来了。
初冬来临,菱角老迈,自行脱落,一个个掉进水底。农人们制作成专门的菱角耙子,把它们捞上来。“砍菱米哦......”一听到这吆喝声,小街人就知道,卖菱米的爹爹来了。爹爹戴着一顶草帽,挑着一担箩筐,箩筐里是又硬又干的菱角。有人要买,他放下担子,摆好自带的一条半长凳子。长凳上竖着一根木桩,巴掌大的木桩面,是爹爹的舞台。他拿出一把特制的桃型弯把子砍刀,利落地砍菱角。

菱角在爹爹的小斧头下乖乖顺顺,一粒粒菱米是一枚枚迷你金元宝,淡淡的乳白色泛着紫,嚼在嘴里又香又粉。大年三十蒸肉,用菱角米打底。蒸熟的菱米黏黏稠稠,营养丰富,入口即化,是暖幼慰老的好食物。老菱角,还可做成营养丰富的菱角豆腐。切成小块,两面煎,加辣椒香蒜烩,可与肉菜媲美。
白湖畔的老人们,还摸索出很多渔话:醒头儿子划白船。丝网秀才良网官。勤罾懒网。说鱼很蠢,能知白日之风雨,不知一日之死活……还有流传的一首《白湖相思谣》:夏季里相思荷花出水香,乌云蓬松懒梳妆。湖乡佳人守空房,泪似白湖水,点点湿衣裳。可怜奴独倚栏杆望情郎,哪有闲心绣鸳鸯。等只等我的情郎早归家,听奴家叙呀叙衷肠。哎呀呀,我的情郎哥,奴为你瘦得不像个模样。
这首歌谣,也能反映古代胡市的水乡特征。水声欸乃,四通八达,人们出门做生意,走得很远。如今那湖畔的老码头,青石板砌成的台阶,纤绳勒出的印痕,是否还在?
“行船跑马三分忧”,也衍生出很多船规。船只行驶相遇,各走左边。遇到船叫号,靠左边呼“搭着”,靠右呼“翘首”。撑篙不能触及他人船体,必要时先征得人同意,才能触及船舷或船尾。船只靠岸,不能从船群中插入,只能停靠在已停船群的上游或者下游。夜间行船,悬挂马灯,纤工相遇,上水船纤工走近岸一边,下水船纤工走外边,否则为失礼。
半头湖,古时与龙骨湖相连,属应城通竟陵港口。半头湖一周,被湖汊围着,如果在地图上看,就是一幅群龙戏水的图案。龙骨湖是一条巨型龙居中,半头湖、沉底湖、肖严湖等湖汊则如数条小龙遥相呼应,而方形白湖就是群龙们的戏水之地。

因为水系发达,一遇涨水,胡市就是重灾区。1980年那场大水,龙骨湖分洪进流的同时,洪水顺势进入归宿汉川和应城的老鹳湖、龙赛湖。站在小街的粮站门口看出去,湖河稻田菜园禾场全部是白汪汪一片。那一年,还只差一点,小街就进水了。那一年,锅里不是蒸红薯,就是煮着南瓜羹粑。
我的家乡胡市,只是一个偏远的小镇,却有很丰富的物产。有的村子主种棉花,有的村子主种水稻,有的村子主靠打鱼。整个胡市镇,可养水面23457亩,主要养鲜鱼、河虾、毛蟹、小龙虾等。既有渔舟唱晚的风情,又有稻谷满畈的景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胡市就获得过“中国草包生产基地”和“草包之乡”的美誉,上过《湖北日报》。现在的草编,品种类型增多,加工方式机械化,稻草变黄金之路在不断拓展。湖汊子多,胡市人的篾匠手艺精致,芦席编的好。
我生活的小街新民,是天门、应城、汉川三地草包、草绳集散地。那个年代,格外看重稻草,收回来后捆扎好,小山包一样堆在禾场也或者门口。每家每户的堂屋都有一台木头草包机,哐哐当当响,吹过的风都带着稻草香味。放学归来的孩童们,书包一放,就开始搓草绳,细碎草屑钻进麻花辫,成为那个年代最朴素的头饰。还有草鞋、草帽、草窝子、草蒲团等。编织的是孩子们的学费,婆婆妈妈的针头线脑,灶台的柴米油盐。
我家乡的胡市中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造过很辉煌的成绩。而且,胡市还是武术之乡。记得小时候,村子里的男孩都习武,虎虎生风的,还有刀枪剑戟等花样。过年玩的狮子,同时也是很精彩的武术表演。现今,还有很多师傅在民间传授武艺。
原本直接有一条路上垌塚高速,但我选择了走小路,走当年和婆婆去胡市走的那条路。小时候觉得远,难走。现在随着年岁渐增,那条路也越来越短。

说是想家,但当车从我生活的小街经过时,却不敢下车。我怕伯娘婶娘们看见我,问我回来干什么,我不好作答。隔着车玻璃,看见了昔日属于我家的两块田,还有菜园子,看见了我的学校。小街上空荡荡的,本来人就少,再加上是做晚饭的时间。
幺爷家门口竖着七八把芝麻。不,是很多户人家门口都竖着芝麻,但都不多。种这点芝麻的收获,就是为了过年的时候切芝麻麻叶。芝麻叶可吃,且好吃,但我的家乡人不吃它。那个芝麻杆,是不是有用,我不记得了。
想幺爷嫁过来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如今我已是奶奶,离开家乡四十年。四十年,心头一颤,眼泪一涌。时间很长时间太快。当年她扎着两条长辫子,穿着红衣服,那样被人群簇拥着进新房的场景我都还记得。那日子多穷啊,一间十来个平方的土墙房。现在幺爷家是两层楼房,上上下下的房间都空着。
容不得多想,汽车一溜烟,我就把家乡甩在了身后。夕阳西下、黄昏唯美。赞叹、惆怅。心里空落落的,感觉跟没有回家乡一样。还没有到现在的家,就又开始想念家乡的一切了……
正是因为这种三县交界的地理环境,使得胡市这一片相比于其他地方还呈现着原始的风貌。民风有其包容性,风景有其特色性,美食有其本源性,离武汉又比较近,热烈欢迎在外的乡贤们回家乡投资,特别是旅游,胡市的河湖文化值得打造。很多地方都有水,但不如我胡市的多,不如我胡市的水质好,不如我胡市的造型有特色。这些河湖赋予了田野以动感,村庄以灵气。不管哪个季节来胡市,都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优美画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