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宣布,10月中旬起,为给游客提供更多灵活选择,上海迪士尼乐园将在现行475元至799元的票价区间内增加更多中间票价等级。在最高票价和最低票价保持不变之余,度假区将继续为游客提供提前30天的滚动价格日历。
在最高和最低票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小相邻票级之间的价差,迪士尼希望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同时有效均衡全年的客流分布。这种被业内人士比喻为“猪肉经济学”的定价策略,正在成为国际主题乐园提升收益的重要手段。
迪士尼此次调价并非首次尝试价格分层。自2016年开园以来,其票价结构已历经多次迭代:从最初的单一票价,到四级、六级,再到如今进一步细化中间档位。以现行票价为例,相邻两级价差约为60元(如539元与599元),而新增档位可能进一步压缩价差至30-40元区间。这种“微调”看似温和,实则通过价格梯度扩大覆盖人群——例如,对价格敏感但渴望基础体验的游客,可选择接近最低档的票价;而愿意为节假日溢价买单的消费者,则会被更高档位吸引。
这种策略的底层逻辑与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理论高度契合。通过细分价格档位,迪士尼能够更精准地匹配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支付意愿,从而提升整体收益。例如,工作日非高峰时段的低价票可吸引本地家庭错峰游玩,而周末及节假日的高价票则筛选出高消费力游客,既缓解人流压力,又实现收益最大化。
尽管舆论对“涨价”敏感,但迪士尼的定价逻辑远非简单的“贪婪”。从运营成本看,上海迪士尼近年持续投入新项目建设(如“疯狂动物城”主题园区及未来规划的“蜘蛛侠”园区),单是2025财年第三季度,其全球体验板块收入已同比增长8%,主题公园部门盈利增长13%至25.2亿美元。这些扩张需要巨额资金支持,而动态票价机制能为其提供更灵活的现金流。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游客体验与运营效率的平衡。迪士尼的客流量常年处于高位,2023年创下1300万人次纪录,但园区承载力存在天然瓶颈。通过价格杠杆分流客流(如高价票对应旺季、热门时段),既能缓解拥挤问题,又能维持服务品质。
迪士尼的定价策略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被接受,与其“情感经济学”密不可分。IP符号(如玲娜贝儿、达菲家族)与沉浸式体验(沪语版演出、海派文化融合)构建了独特的消费仪式感。2025年秋季活动规划中,“达菲月”沪剧联演、玲娜贝儿四周年庆典等,均通过文化共鸣强化游客的情感投入。这种“情感溢价”使得部分消费者愿意为“童话税”买单,甚至容忍排队两小时换取合影机会。
与此同时,迪士尼通过价格教育重塑市场认知。例如,2024年推出的“午后票”(15:00后入园)以半价吸引价格敏感群体,既填平非高峰时段的空置率,又培养了游客对动态票价的适应性。此次细分票价,本质上是将这一逻辑延伸至全时段,通过更密集的档位让消费者在“选择自由”中接受价格差异。
尽管迪士尼在商业上表现强势,但其高价策略仍面临挑战。社交平台上,“719元门票是否物有所值”的讨论屡见不鲜,部分游客抱怨排队时间过长、餐饮溢价过高。2025年4月的舆情风波中,有消费者直言迪士尼“高价低质”,认为其依赖IP光环透支消费者信任。这类争议揭示了一个关键矛盾:当情感价值遭遇消费理性,IP护城河可能成为双刃剑。
从行业视角看,本土乐园的崛起(如北京环球影城、上海乐高乐园)正在分食市场。环球影城凭借哈利波特、变形金刚等IP,以及更灵活的定价策略(如分时段票),已对迪士尼形成直接竞争。迪士尼若过度依赖价格杠杆,可能加速中产客群向性价比更高的竞品流失。因此,其未来需在内容创新(如加速新IP引入)、服务体验(减少排队时间)与价格策略间找到更优解。
本文源自金融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