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遵义市湄潭县以60万亩茶园为基础,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发展理念,构建“茶产业+旅游业”深度融合模式,打造茶旅综合体,整合采摘体验、茶文化展示、民宿康养等业态,推动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
午后的龙凤村,鸟啼蝉鸣,阳光洒落在茶园间,为茶树晕染一层薄薄的金色。杨远红来到自家茶园,时不时地挥动锄头翻动土壤、清理杂草。“比起在深圳的奔波,这里的生活节奏慢了不少。”杨远红告诉记者。
2022年,杨远红和妻子吴依娜来到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旅游,被当地美丽的景色、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深深吸引。“村里风景很美,打破了我们对农村的刻板印象,于是决定搬来这里居住。”吴依娜说,如今他们一家已在龙凤村居住了3年,彻底融入当地生活。
3年间,杨远红夫妇在龙凤村认购了几十亩茶园,并利用自身从事培训工作的有利条件,每年都会带学员和友人来此旅游。截至目前,杨远红夫妇已带动学员认购近200亩茶园。
杨远红夫妇的故事,是龙凤村27度·恋景区“茶园认购会员制”的生动注脚。今年7月,龙凤村27度·恋景区依托茶树林经营权“一亩一证”改革契机和当地良好的茶产业基础,打造集“产学研养旅”于一体的健康生活体验馆并投入使用。据27度·恋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信奎介绍,体验馆以“场景+住宿+多业态”模式,为游客提供观光、体验、研学、康养体验服务,自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00余人次。
同时,该项目流转打造高标准生态茶园2万余亩,长期以来以认购的方式,使游客成为“云端茶园主”,不仅能全年获得鲜茶供应、定制茶礼等权益,同时也能通过可视化溯源系统,实时查看茶园管护、采摘、制作全过程,使天南海北的游客与当地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让游客成为茶园主,不仅可以推广湄潭茶叶,也是景区留住游客的重要纽带。希望这样的形式可以得到复制推广,让更多游客成为湄潭的茶园主,为湄潭茶旅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助力。”秦信奎表示。
茶旅融合不仅是在乡间欣赏旖旎风光,也是在市井之间感受浸润人心的茶文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来到县城茶馆中,泡上一杯清茶,在氤氲茶香中褪去焦虑和疲惫,静享时光,这便是来到“黔茶记忆”文化街区每一位消费者的休闲体验。
作为湄潭县深化茶旅融合、传承黔茶文化的重点项目,“黔茶记忆”文化街区坐落于湄潭县城中心,是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打造而成,街区以民国建筑风格为基调,融合传统与现代设计,打造集茶文化体验、非遗展示、创意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空间。
下午时分,走进街区商铺“黔茶的馆”,店里已经有了三两桌客人,有的品茶聊天,有的拍照打卡。游客王海燕说:“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环境古香古色,非常适合打卡拍照。”
据街区业态负责人文海介绍:“‘黔茶记忆’文化街区以黔茶文化为核心,结合茶产业、茶科技、茶旅,除了传统茶饮和新中式茶饮产品外,还推出了茶文化展示、非遗体验,以及旗袍秀、架子鼓表演、茶艺表演等文艺活动,打造‘可观、可玩、可品、可购’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动茶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
同时,湄潭县以“悦·遵义”品牌为引领,通过徒步夜游、茶文化阅读、主题赛事、非遗体验等多元活动,将茶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沉浸式文旅场景。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还通过线上展播、体育赛事等渠道扩大了传播力度。
近年来,湄潭县以“茶旅融合”为核心战略,通过政策引领、项目驱动与业态创新,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乡村振兴之路。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湄潭构建了“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复合模式,打造了“天下第一壶”景区、翠芽27°景区等茶旅综合体,有茶叶采摘、制作体验、茶文化展示、民宿康养等多元业态。2024年,茶叶综合收入达166.42亿元,连续五年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湄潭翠芽”“遵义红”等品牌屡获国家级金奖。2024年,湄潭以“中国茶海康养旅居生态圈”为抓手,举办徒步夜游、茶文化阅读汇演等文旅活动超百场,接待游客45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
来源:遵义日报
作者:周粲
作者单位: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责任编辑:朱懿 李俊 肖静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