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
回忆参观抗战英雄彭雪枫故居
孙长春
每年的九月,都是夏秋转换的季节。今年的九月注定不平凡,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值此九月,我们深切缅怀英勇牺牲殉国在抗战战场上的新四军第4师师长彭雪枫牺牲81周年。
2017年9月,赴南阳战友聚会时,曾专程参观我们新四军第4师老师长彭雪枫故居。故居位于南阳市西,半小时车程的镇平县城边上,一个叫七里庄的村子里,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的出生地。参观彭雪枫故居,是我期待很久的心愿,除怀有崇敬的心情之外又有一种亲切感。追寻先辈足迹,感悟家国情怀。
南阳镇平七里庄村
彭雪枫故居
来到彭雪枫故居,首先看见的是故居对面的“雪枫小学”,教室里传出朗朗读书声。彭雪枫故居没有想象中气派的大门,就是那种农村常见的砖瓦房,灰墙青瓦,门楣上悬挂着“彭雪枫将军故居”的匾额,看着特别朴实。走进彭雪枫故居,几间低矮的青砖瓦房,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静静伫立,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一进院子就看见一棵龙爪桑树,树干的直径要两人合抱,树高约十二三米,枝繁叶茂。看树旁的铭牌说明,这棵树是彭雪枫父亲栽种,距今已有120多年了,整个树冠覆盖着小院,站在树下抬头看,总觉得能透过树叶看见岁月的沧桑。
看着这棵龙爪桑,突然想起,八十年代我们坦克第21团7连门前种植着一排龙爪槐,每年东北旺苗圃的师傅都会进行修剪,战友们经常浇水施肥。龙爪槐年复一年长得树干挺拔,树冠如伞,郁郁葱葱,仿佛与老师长故居的龙爪桑相呼应,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1907年9月9日,一代名将彭雪枫就出生在这里。故居占地约三亩,房子是典型的豫南旧式民居布局,坐东朝西,东屋为主房,分南北厢房布局,北厢房一间为过道。沿着茂密的竹林小路进入另一个小院,便是彭雪枫的出生地。
彭雪枫出生地的老屋
踏入屋内,简单质朴的陈设映入眼帘,每一件旧物仿佛都在轻声讲述着彭雪枫年少时的点点滴滴。在这里,我仿佛能看到少年彭雪枫在此刻苦读书、勤奋习武的身影,他的坚毅与抱负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悄然孕育。
正屋是几间平房,里面摆着彭雪枫用过的老物件,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就是普通的木床、书桌,还有一件打了补丁的军装。最让我印象深的是书桌抽屉里的一本笔记本,纸都泛黄了,上面是彭雪枫年轻时写的字,一笔一画特别工整,还记着不少学习心得。
彭雪枫故居展板
偏房里有个小小的展览区,贴满了老照片和文字介绍。我慢慢看着,才更清楚彭雪枫的一生:从镇平的普通少年,到投身革命,再到带领部队征战豫皖苏,最后牺牲在抗战前线战场上。有一张照片是彭雪枫和战士们一起吃饭的场景,大家围着一个大铁锅,笑得特别开心,没有一点官架子。看后,心里满是说不出的触动。
走到院前的时候,碰到几个带着孩子来的家长,小朋友指着将军的铜像问:“爷爷是谁呀?”,家长就蹲下来慢慢讲彭雪枫的故事。那一刻突然觉得,来这儿不光是看老房子、老物件,更像是跟历史对话,我们现在能安安稳稳过日子,不能忘记都是这些前辈用命拼出来的。
走出故居再回首,故居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不像别的景点那么热闹,却让人印象深刻会记很久。如果你们来河南南阳,不妨来镇平走一趟,不用特意安排多长时间,就站在龙爪桑树下听听故事,心里会特别敞亮,也会更明白“珍惜现在”这四个字的分量。
对彭雪枫的生平事迹,我自认不陌生,他既是红军、新四军时期卓越的军事指挥家,又是一位国学底蕴深厚的儒将,能文能武、智勇双全。
彭雪枫1907.9.9—1944.9.11
彭雪枫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过土城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每一场硬仗都有他的身影。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铁蹄肆虐中原,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中共河南省委在中共中央和长江局领导下,以彭雪枫为军事核心,确立了“武装保卫河南”的总体方针,迅速恢复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点燃豫皖苏边区的抗日烽火。
抗战爆发后,担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的彭雪枫,按照中央指示赴河南竹沟,先是协助豫南特委筹建新四军4支队8团开赴皖中抗日战场。之后,整合吴芝圃(解放后任河南省委书记)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3支队,肖望东(开国中将后任济南军区政委)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先遣大队,正式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后发展编成新四军6支队。
1941年“皖南事变”后,2月18日奉中央军委命令,彭雪枫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41年8月1日,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淮宝县岔河镇(今江苏淮安市洪泽县)成立。即是坦克第21团前身。
1944年,日军攻陷洛阳、郑州、许昌等38座城市,毛泽东下令向河南敌后进攻。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地区各种矛盾复杂,新四军处于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大大小小的顽匪军三重包围之中。
1944年 8月15日,为恢复路西根据地,彭雪枫率领部队奉命西征,从江苏泗洪县开赴至夏邑县。9月10日,彭雪枫指挥新四军主力攻打八里庄,趁夜包围八里庄等4个据点。11日凌晨3时许,外围战斗结束,新四军生擒了敌军顽匪支队司令李光明。当时,彭雪枫站在围墙高处指挥战斗。战斗即将结束时,彭雪枫突然被敌人的冷弹射中,不幸壮烈殉国。
抗日战争胜利即将到来之时,彭雪枫却不幸牺牲,年仅37岁。彭雪枫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彭雪枫投身革命20年,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4师有“三件宝”。即骑兵团、《拂晓报》和拂晓剧团。他亲手创建了骑兵团,精心设计制作了雪枫刀,让日寇听到骑兵团的马蹄声就闻风丧胆,在他的带动下,骑兵团每个战士都能熟练掌握马上劈刀、射击、超越障碍等骑兵战术动作,是淮北抗日战场上使敌伪胆寒的精锐部队。
雪枫刀
他对拂晓剧团的指导,也是细致入微。拂晓剧团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精髓,在豫皖苏抗日战场上,演出了许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抗日救国的斗志。
他亲力亲为创办《拂晓报》。欣然挥毫为《拂晓报》题写了报头,并撰写了题为《拂晓报——我们的良友》创刊词。军人们要在拂晓出发,志士们要在拂晓战斗!《拂晓报》成为党的喉舌,革命队伍的战斗号角,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抗战时期的《拂晓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更像是漫漫长夜里的一束信念之光,于黑暗中照亮前进之路。
在豫皖苏敌后抗日根据地的6年间,部队从300余人发展到5万余人,新四军第4师进行大小战斗3700余次,累计歼敌4.8万余人,根据地拥有60余个县,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彭雪枫也作为一个战略区域的开创者载入史册。
少有人知道的是,彭雪枫弟弟彭之久也是抗战烈士。彭雪枫的二弟彭之久,比彭雪枫小3岁。1937年,经彭雪枫介绍,彭之久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工作,历任团长、政委,太岳纵队卫生部部长等职,1947年4月,在解放晋南夏县的泉豆湾战斗中光荣牺牲,时年37岁。
彭雪枫的父亲叫彭延泰,是一位朴实的河南农民,种地之余,兼做丝织手工。他一生经历坎坷,却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伟大的家国情怀。彭雪枫牺牲后,彭延泰悲痛万分,但他强忍着丧子之痛,继续坚强地生活。1953年,72岁高龄的彭延泰投身医学事业,负责建成“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任院长,为河南的民众后世造福。
提到河南南阳镇平,人们更多想到的,可能是镇平玉雕,但我们还更应铭记,这里曾诞生过如彭氏父子、兄弟这样,品格如玉、堪称后世楷模的英雄人物。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这是彭雪枫牺牲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的共同挽词。
人被历史记住,或者被时间遗忘,这本没有标准答案。但彭雪枫和许许多多的抗战英雄,始终是一代代人革命故事里的那个“该记住的人”。彭雪枫的一生宛如烟火绽放夜空,虽转瞬即逝,却在中国人民抗战历史的丰碑上刻下了永世不朽的璀璨印记。
坦克第21团参加国庆阅兵
临走前,我站在彭雪枫铜像前,默默地告诉我们的老师长,您亲手创建的骑兵团,在1952年已经华丽转身,跨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行列。随着时代的步伐,现代化装备一代代更新,现在已是一支智能装备列阵、信息系统贯通的数字化的金戈铁马。
1979年底,120名来自您家乡南阳、镇平的热血青年,来到您当年亲手创建、领导和指挥过骑兵团传人坦克第21团服役。硝烟散尽,英雄虽逝,从您战斗过的热土,到您当年率领的部队,这片见证过英雄壮举的豫南大地,一代代兵用行动赓续着红色血脉。
南阳镇平部分战友合影
在2017年的军改中,当年的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后来的坦克第21团又一次涅槃重生,改编成重装合成旅。骑兵团的历史薪火相传,拂晓精神一直长存。“当好新四军骑兵传人,争做新时代护旗标兵”,这份红色血脉在军营里焕发新的生机,也让“雪枫精神”在新时代的强军路上,愈发闪耀,永远激励着后人。
2025.9.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