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当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遇见热血沸腾的“苏超”联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宿迁的夏夜精彩上演。2025年8月30日—31日,“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系列活动宿迁站暨“非遗消夏购物月”展示活动在宿迁圆满举办。这场文化盛宴通过创新性的场景融合,让非遗真正走进百姓生活,给这个夏天留下美好瞬间。据统计,此次活动吸引客流量超3万人次。
燃情“苏超”赛场外,非遗市集嗨翻天
恰逢“苏超”联赛宿迁主场对阵淮安的关键赛事,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巧妙把握这一契机,在奥体中心赛场外同步打造非遗市集。球迷们在享受体育激情的同时,也能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个暑假最后一个周末,打卡好吃好玩好购的欢乐市集。
活动现场主办方精心设置了“指尖非遗”“舌尖非遗”和“潮玩非遗”三大板块,立体展现非遗保护成果。来自全省13个设区市的60余个非遗项目齐聚宿迁,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江苏文化长卷。
8月30日下午5点,活动以一场精彩的非遗展演拉开帷幕。在奥体中心南广场,开场舞蹈《西楚迎宾》以恢弘大气的舞姿展现宿迁深厚的楚文化底蕴;琴鼓联台《美好归宿》将传统乐器与现代编曲完美融合;非遗舞蹈《丰收渔鼓》和《剪》用生动的肢体语言演绎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喜悦;扬州清曲《又见茉莉花》、江南丝竹《欢乐歌》宛如展现了一幅江南人民安居乐业、喜庆祥和的风景画……整场演出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当古老非遗邂逅激情“苏超”,一场创意对话悄然展开。传统工艺与现代体育碰撞出的,不仅是火花,更是一片绚丽的彩虹。
在制扇大师盛春的展位,绢宫扇上“常垫底、无所谓、苏得起、镇在输”的卡通人物,以苏州人特有的幽默化解着竞技场的输赢执念。南京市级非遗蚕丝皂化作掌心足球,宿迁草编用蒲草定格球员争抢的瞬间,创意满满。
互动区内,镇江太平泥叫叫化身《镇响赢》哨音,为赛场助威增添非遗音色;面塑高手将“白蛇传”传奇变作Q版球员,上演别开生面的抢球戏码。涟水布艺展位上,河豚足球宝贝憨态可掬,让人爱不释手。镇江剪纸作品《镇开心》以“一‘豚’‘鹤’气”的巧思,传递着“友谊第一、比赛第十四”的洒脱与豁达。
巧手匠心展绝技,非遗技艺焕新彩
在“指尖非遗”展区,好奇的市民围住了扬州簪花制作技艺传承人,都想弄明白这么漂亮的簪花是怎么做出来的。“簪花制作技巧融汇了绘画、剪纸、景泰蓝、刺绣、编织、雕塑等工艺,每一道都需要极大的耐心。”非遗传承人的讲解让市民们赞叹不已。宿迁市民刘奶奶跟老伴在胸花和头簪间挑选了半天,最终为外孙女挑了一根漂亮的粉色头簪,满意而归。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展位前,陶器烧制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友良正在为市民讲解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市民张先生是一位紫砂壶收藏爱好者,他看中了范老师带来的一套茶盅,“价格特别优惠,这种机会太难得了。”
“那个阿姨说她最快几秒钟就能解开,我怎么越解越糊涂啊!”在九连环展位前,围满了比拼智力的小朋友。小朋友们口中的神奇阿姨,就是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连环项目传承人黄恩玲。她笑着介绍:“巧环是九连环的衍生产品,从表面上好像无法解开,但只要开动脑筋找到其中的规律,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将其中的框柄或圆环解套出来。”
舌尖非遗香满城,传统美味引客来
“舌尖非遗”展区香气四溢,令人流连。南京板鸭、盐水鸭展位前排起了长队,传承人刀起刀落,将鸭肉切成薄片分给市民品尝。“这个味道正宗!我在南京上大学时最爱吃的就是南京盐水鸭。”市民刘先生边品尝边赞叹。展位上还一字摆开了配料:百年老卤、花椒盐、老姜、葱结。展位工作人员介绍,南京盐水鸭的制作配料简单,不用科技与狠活,但工艺繁杂,要经过腌制、烘干、煮熟等多道工序,其中腌制的时间和配料更是祖传秘方。
优选绿色生态原材料,无添加、低糖、低脂,凭着这些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卖点,晓成藕粉圆的摊位前顾客们食指大动。藕粉圆馅料占比高达40%,再加一点桂花蜜进去,每一口都能品尝到满满的馅料,每一口都是味蕾的极大满足。
宿迁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乾隆贡酥被称为“小包酥”工艺的“活化石”,乾隆下江南还将贡酥创始人封为御厨并带至京城。在有着悠久历史的贡酥展位前,传承人刘怡辰现场演示制作过程,擀面、包馅、烘烤,动作如行云流水。刚出炉的贡酥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25岁的刘怡辰是乾隆贡酥的第十一代传人,大学本科毕业后,她利用所学专业积极参与乾隆贡酥礼品盒的设计工作,让传统美食焕发出现代活力。刘怡辰的理想就是做一名优秀的非遗传承人、老字号传人,目前她正在策划拍摄一部宣传动画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能够品尝到乾隆贡酥。
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已先后在南京、扬州、无锡、苏州、淮安、常州、南通、镇江、徐州、连云港、宿迁等11个设区市成功举办。该活动通过联动全省各地,精心整合优质非遗资源,打造全新的非遗体验场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
据了解,至今年12月,江苏省各地将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因地制宜开展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500多场。通过这些活动,让非遗更加贴近大众生活,让每一名参与者都能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共同守护和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肖秋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