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地铁站,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啃着面包冲向景区;与此同时,另一群人在山间民宿的露台上慢慢啜饮咖啡,等待云海漫过山谷 —— 这两幅反差鲜明的画面,勾勒出 2025 年中国旅游市场最显著的趋势转变。
曾经刷屏社交媒体的 "特种兵式旅游" 热度骤降 37%,取而代之的是被戏称为 "白人式度假" 的休闲模式。但这场转变绝非简单的潮流更替,而是折射出当代人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深层变革的社会镜像。
效率崇拜的退潮:特种兵旅游的兴衰逻辑
"三天打卡十城"" 人均日行三万步 "的特种兵旅游,本质上是时间贫困时代的效率崇拜产物。
这种起源于大学生群体的旅行方式,将旅游异化为一场" 用最少预算换取最多打卡素材 " 的极限挑战,完美契合了社交媒体时代的表演性需求。
飞猪旅行 2025 年暑期报告显示,尽管学生出游人次持续增加,但此类高强度旅行模式的订单量同比下降近四成,标志着这场持续数年的效率狂欢正在降温。
特种兵旅游的式微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预警的 "伪事件" 危机,在网红经济时代彻底爆发 —— 古镇里的义乌小商品、千篇一律的网红餐厅,让旅行沦为 "换个地方玩手机" 的文化失真体验。
当年轻游客发现精心编辑的九宫格背后,是筋疲力尽的赶场和走马观花的浮躁,这种 "自虐式旅行" 的吸引力自然会衰减。
更关键的是,特种兵旅游所依赖的社交媒体传播逻辑正在发生变化。曾经的流量密码是 "去过多少地方",如今则转向 "体验有多独特"。
飞猪数据显示,"演出 + 旅行" 等深度体验组合的搜索量同比增长 7 倍,印证了年轻人从 "数量炫耀" 向 "质量沉淀" 的需求转变。当旅行的意义从 "告诉别人我去过" 变成 "自己真正体验过",效率至上的旅游模式必然失去主导地位。
慢旅行的崛起:从文化标签到生活哲学
取代特种兵旅游的,并非简单的 "白人式度假" 标签,而是一场重构时间感知的生活革命。
这种起源于欧美的休闲模式,在中国演化出独特形态:酒店不再是过夜的驿站而成为 "疗愈体验场",行程表被 "拒绝 KPI" 的松弛感取代,文化体验则从拍照打卡深化为云南茶山研学、贵州蜡染制作等沉浸式活动。
小红书上 #staycation(居家度假)话题超 1.1 亿次浏览的数据,揭示出这场革命的群众基础。
这场转变本质上是对现代性焦虑的温柔反叛。疫情后时代,人们开始重新审视 "忙碌" 的价值,哲学家关于 "无聊是灵感源泉" 的论断获得新共鸣。
当 996 的工作节奏挤压出的休息时间变得无比珍贵,年轻人不再愿意将假期消耗在赶路上,而是选择 "在悬崖边的酒店躺看云海"" 在海边发呆一整天 "的治愈式体验。
这种选择背后,是对" 拼命工作 - 疯狂玩乐 "二元对立模式的否定,以及对" 工作与生活平衡 " 的重新定义。
消费升级则为这场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飞猪报告显示 2025 年暑期旅游订单均价同比增长 9.9%,光明网数据显示亲子家庭中 20% 倾向选择五星级酒店,印证了游客 "为优质体验付费" 的意愿提升。
亚朵 "萨和"、锦江度假公寓等品牌推出的悬崖酒店、森林树屋,正是精准捕捉了这一需求 —— 游客愿意为独特环境和优质服务支付溢价,因为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住宿,更是一段不被打扰的完整时光。
去标签化的休闲民主化:超越东西方的旅行自主
值得警惕的是,将这种休闲模式称为 "白人式度假",本身暗含着危险的文化刻板印象。正如《白莲花度假村》第三季所揭示的,西方视角下的 "异域度假" 往往带有殖民凝视的残余,将其他文化简化为满足欲望的消费品。
而中国当下流行的休闲度假,早已剥离了这种文化不平等内核,演变为具有本土特色的生活方式 —— 在杭州龙井茶山学炒茶,在徽州古村学做徽墨,这种 "民宿 + 非遗" 的模式,实现的是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激活而非消费。
这种去标签化的转变体现在三个维度:空间上,从 "远赴异域" 变为 "发现身边美好",2025 年五一假期数据显示近郊度假已占主导;时间上,从 "压缩行程" 变为 "舒展时光",酒店的早餐时间普遍延长至中午;体验上,从 "被动观光" 变为 "主动参与",美团平台上非遗体验类产品订单增长 90%。这些变化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旅行正在回归其本质 —— 不是逃离生活,而是更好地理解生活。
旅游市场的供给侧也在同步进化。
精品小团占比达 40%、同比增幅 90% 的数据,说明旅行社正在告别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 的粗放模式;而 "跟着演唱会去旅行"" 跟着赛事去旅行 " 等新兴形态,更让旅行成为连接兴趣与生活的纽带。
成都在世界运动会期间酒店预订量增长 10% 的案例,印证了优质内容对旅游决策的影响力已超越传统景点。
旅行作为生命节奏的调节器
从特种兵到慢旅行的转变,本质上是当代人夺回时间自主权的一场无声革命。
当 "说走就走的旅行" 让位于 "精心规划的放松",当 "打卡 KPI" 被 "身心疗愈" 取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旅游模式的迭代,更是生活哲学的重构 —— 承认休息的价值,尊重身心的节奏,理解旅行不是生活的对立面,而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家韩炳哲曾指出,当代人的疲惫源于 "过度积极" 的自我剥削。在这个意义上,躺平式度假的流行或许带有某种反抗意味 —— 拒绝将效率逻辑侵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坚持为无目的的时光保留空间。
2025 年旅游市场的这幅新图景告诉我们:真正的旅行自由,不在于去多少地方,而在于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找回与自己相处的能力。
无论是特种兵式的青春热血,还是躺平式的从容淡定,旅行的终极意义始终未变 —— 在陌生的风景里,遇见熟悉的自己。
而一个成熟的旅游市场,理应容得下多元的选择,就像山间的清晨既容得下赶早看日出的脚步,也容得下慢慢等待云海的耐心。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基于公开资料整理,如有错误为AI幻觉导致,并非作者主观故意。 本文内容综合自公开新闻报道,数据及事件进展截至2025年9月。文本引用通义千问、豆包、DeepSeek等大模型,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对AI生成文本的参考性采纳,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图片来自网络或头条图库,感谢摄影师的分享,文章如有问题私信联系,侵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