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晶
9月3日的北京,晨光比往常更显厚重。长安街两侧,红旗在微风里舒展的弧度都格外郑重——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
作为报道此次九三阅兵任务的记者,连日来我几乎每天都会沿着长安街及沿线骑行,想在街头的烟火气与庄重感里,捕捉这个日子最真实的温度。
九三阅兵现场。图源:新华社
9月3日早上7时,长安街沿线的建国门和复兴门附近就已热闹非凡,市民聚集在一起,守望“空中梯队”。不少人凌晨就赶来蹲守,有扛着摄影设备的,也有牵着孩子的,其中有专程赶来的游客,也有老北京人。
人群中,73岁的老李脖子上挂着一个迷彩望远镜格外惹眼。这位从河北赶来的退役老兵,身子骨依旧硬朗,作为曾身披军装的人,他对这一天有着格外的郑重,天还没亮就已经起身。“不坐车,我就沿着街道一步步往长安街附近走,只想离得近一些,听听动静也好。”说着,他抬手把取景器凑到眼前,反复调试着镜头的焦距,目光望向天际线的方向,满是期待。
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北京密云的苏先生早早抵达复兴门旁的翠微百货,这里是空中梯队的必经之路。“10年前,我在建国门那块儿见证了70周年庆典,这次我特意来到西边,就是想换个角度,无论东西南北,都不想错过这一重要时刻。”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能生活在这个时代,亲身经历这样的盛典,我觉得特别荣幸。”
像苏先生这样的老北京还有很多,他们见证了北京的发展,也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大。阅兵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传承。他们或是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或是来到街头巷尾,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感受着那份来自国家的力量与荣耀。
“来了来了,那是歼-35!”复兴门远处隐约传来欢呼声,街头的人们瞬间安静下来,有人下意识挺直腰板,目光不约而同抬向蓝天。这里虽望不见天安门,却挡不住众人对空中梯队的热切期盼。连风吹动人们手里小国旗发出的“猎猎”声,都变得格外清晰,仿佛在与80年前的烽火岁月隔空对话。
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这几日,长安街“黄河赞歌”花坛前总聚着不少人。金属与光影勾勒出黄河奔涌的模样,壶口瀑布的浪花凝成雕塑的棱角,“保卫黄河”的浮雕字样被阳光镀得发亮。
今年已90岁高龄的万秀莲拄着拐杖,在女儿搀扶下站在雕塑前,花白的头发下,眼神透着矍铄。她颤巍巍举起手机,镜头里,攥着小国旗的手格外显眼,“年轻时跟着大伙儿唱《黄河大合唱》,只知道使劲吼,现在看着这‘黄河’,才真懂了啥叫民族的根,这奔涌的样子,就是咱中国人不服输的劲儿啊!”
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这几日的长安街,也总能看见骑着共享单车的游客。他们特意绕路经过天安门,停下车,对着朱红的城墙和飘扬的国旗反复调整角度,手机镜头里是一张张笑脸与红旗相映。没人催促,大家仿佛都想在这片刻的驻足里,多沾一点荣光。
起初,我总觉得自己是这场纪念的“旁观者”,拿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只想客观记录下每个瞬间。可当我看见老李反复调试望远镜的专注,听见万秀莲奶奶说“懂了民族的根”时的哽咽,望着游客们为拍一张红墙国旗照甘愿排队等候的执着,心里“旁观者”的界限,瞬间模糊了。
那些清晨蹲守的身影、手中紧握的小国旗、耳边此起彼伏的赞叹,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无数人对历史的敬畏、对祖国的热爱。是每个普通人在晨光里,带着敬畏回望过去、带着踏实走向当下的模样。
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这场在长安街晨光里的“触摸”,让我懂得:一个民族的记忆,从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代代人接力的温度;一个民族的心跳,也从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每个普通人望向国旗时,眼中闪烁的光。
这份记忆与心跳,会陪着我们,走向更远的明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