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行旅随笔 ▪ 由瑞典赴罗马经停慕尼黑三小时
▓ 王长才
欲去罗马,选一条慕尼黑的“大道”。午后十三时四十落地德国慕尼黑机场等待转机。候机三小时,时间不足以外出观光,只能静坐机场冥想故事。
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和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市,有德国最瑰丽“宫廷文化中心”之誉。历史可上溯到1810年的“慕尼黑啤酒节”,更是影响带动了世界啤酒文化。
而在世界近现代史读本中,慕尼黑这座城市不可忽略,是因为这里有二十世纪发生并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一战后,慕尼黑成为德国政治动荡中心,以后渐成为右翼政治温床。1919年五月,阿道夫·希特勒与他的支持者在慕尼黑发动著名“啤酒馆政变”,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夺取政权。政变失败,希特勒被囚,却借政变之举及失败后的庭审,在全国赢得声望。政变虽然失败,却使慕尼黑成为“纳粹运动摇篮”。这为后来纳粹夺取政权,及发动二战作了多方面的准备。
二战前慕尼黑景象之一
二战前慕尼黑景象之二
二战前慕尼黑景象之三
1933年纳粹党掌权,慕尼黑成为纳粹据点和纳粹党总部所在。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年九月,德国以苏台德地区德意志族问题为借口,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压力,企图将该地区占为己有,引发苏台德地区动乱。九月廿九日,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慕尼黑举行会议。英法两国慑于德意两国淫威,试图以“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来保全自身利益,遂与德意共同签署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 ,结果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划归德国。慕尼黑会议及其《协定》,影响了二战格局,慕尼黑也成了“绥靖政治”的代名词。而慕尼黑在二战中遭到盟军七十多次轰炸,城市大部遭受到摧毁。今天所见慕尼黑的美丽祥和,是二战后在世界和平力量与德国民众共同重新建设的结果。
1938年慕尼黑会议及《协定》背景图
1972年,第二十届夏季奥运会在慕尼黑举行。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成员潜入奥运村,劫持并杀害十一名以色列体育代表团成员。此后,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发动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巴勒斯坦人的血腥报复。这个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标志着非国家行为的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安全威胁。世界也看到了阿以冲突的残酷。2005年,由美国、加拿大、法国联合摄制电影《慕尼黑》,即是讲述1972年发生在慕尼黑的这场惨剧。
以上无论是“啤酒馆政变”、纳粹崛起、《慕尼黑协定》即此后爆发的二战,还是“黑色九月”惨案,都是围绕“战争与和平”,在慕尼黑这座城市上演的历史剧,为世界现代文明留下一页页警醒。今天的世界,战争与恐怖依旧,和平正义与暴力邪恶博弈未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后,世界会走向哪里,依然是人类的迷局。
2025.8.31下午慕尼黑机场初稿
8.31夜于罗马客舍定稿
——————
注:本文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