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大多数景区,小型演出通常都会对知名的历史人物进行再创造与再演绎。这些表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电视剧情节进行再次演绎,另一种则是结合历史人物的自身特点进行全新创作。
对于武戏类的小型节目,演出效果高度依赖演员的武术功底。但文戏则相对更具挑战。以苏轼为例,开封景区常见的小型节目形式大多以诗词朗诵或演唱为主,再配以舞蹈表演。
从游客的角度来看,大家对小型节目的需求往往更注重娱乐性,或者说,是否具有鲜明的记忆点。在这一点上,开封府景区的《太子迎驾》做得尤为出色。
其一、主要演员只有两位,一位太子,一位皇帝。借助太子和皇帝这种明确的身份符号,游客更容易理解和代入剧情。

其二、节目中虽然也融入了“横渠四句”这类文化元素,但太子跳舞的环节,尤其是略显僵硬(可能是故意)的肢体动作,反而增强了娱乐效果,更容易引发游客的记忆。
其三、皇帝虽在历史中高不可攀,但在这里由普通演员饰演,并且现场挥毫泼墨,不使用现成道具。真实书写的过程不仅展示了才艺,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记忆点。

从某种程度上看,对于热门历史人物IP的演绎,客流量较高的大景区可在演员规模、舞美设计、多媒体等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但客流相对较少或较为冷门的景区,往往面临内容同质化问题——规模、视觉效果等方面难以与大景区媲美。即便演员表演投入,仍容易与开封其它知名景区相比显得“差点意思”。
而《太子迎驾》恰恰避开了这种困境。你不必深究太子和皇帝是谁,只要识别他们的身份,就能自然产生代入感,留下深刻印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