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昊 张斌 摄影 郝飞 赵明
腰部电机控制力度,机械臂助力抬腿,游客登山时可节省约30%体力。9月3日上午,“活力中国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峨眉山景区,一款外骨骼登山机器人让中国旅游报记者高雅直呼“有意思!”
200多公里外的三星堆博物馆内,江苏游客马时有同样新鲜感:“在新开放的世界文化遗产主题馆选购新潮文创新品,古蜀文明已经融入当代生活。”
三星堆博物馆内,游客选购文创产品。
今年是峨眉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第29年,距离三星堆博物馆老馆正式对外开放也过去了近28年。作为四川蜚声国际的老牌景区,峨眉山与三星堆并未“吃老本”,而是不断推陈出新、宠客吸粉,助力当地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新产品持续推出
“黑科技”上天入地,博物馆文创实行末位淘汰
“感觉抬腿上台阶的时候,大腿上的机械臂有明显的辅助力,穿戴也方便。”这是武汉游客王子明第3次登峨眉,也是第一次穿戴外骨骼登山机器人,“这次背了些摄影器材,徒步上山有点累,正好体验一下‘机器人’。”
游客在峨眉山租赁外骨骼登山机器人。
“我们想通过‘黑科技’手段,解决游客们在登山过程中遇到的体力不佳等问题,为游客创造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登山环境。”峨眉山景区工作人员梁志豪介绍,这款“登山外挂”自重约4斤,腿上的机械臂会给游客的每条大腿提供约10公斤的助力。设备投用1个月以来,已为约3000名游客带来登山新体验。
“黑科技”还在空中。
在峨眉山雷洞坪,无人机运输已实现常态化,日均载货量达1.5吨。“以前是人扛,现在很多水和食物都通过无人机,为高海拔地区物资补给提供了智能化、全天候的解决方案。”峨眉山景区管委会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尧斌说,就在这个月,峨眉山中山区低空物流项目也将启动,今后还将扩大无人机物流覆盖范围,探索更多应用场景。
不断上新的旅游产品还带来了新的消费业态。
从金顶下山的不远处,数十名游客在吉象咖啡店前台排起长队。“开业4个月,已经成为网红店。”金顶管理处处长杨剑说,吉象咖啡将金顶的日出、云海等景色元素融入咖啡拉花中,日均销售300杯,营业额超万元。上海游客陆敏和同伴都现场尝鲜:“最后一站到金顶,喝一杯再走。”
比起峨眉金顶的咖啡,三星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上新速度更是让人应接不暇。
今年4月,三星堆博物馆打造了一处全新的文化消费空间——“堆堆堆Museum Life”生活馆。生活馆负责人宋克花介绍,为精选出更契合游客喜好的文创产品,三星堆博物馆内5家文创商店还实施末位淘汰机制,每季度依据销售数据对各文创产品进行综合评估,排名末位的将被淘汰。
此外,结合一些临展,三星堆博物馆会不定期推出特色文创产品。例如,在“布达拉宫——来自高原的世界文化遗产”展举行期间,生活馆就推出了一系列融入西藏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今年暑期,三星堆博物馆内文创店总销售额突破3800万元,创历史新高。”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何清说。
三星堆博物馆内,游客争相一睹青铜大立人。
新体验层出不穷
境外游客刷护照直接进入峨眉山,VR技术让三星堆文物“活”起来
一组数据印证峨眉山的“徒步登山热”:今年1—8月,36万人次完成徒步登山全程,同比增长40%以上。
为何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体验徒步上山?尧斌介绍,引爆热潮的重要引擎是连续举办三年的峨眉山越野挑战赛。今年3月,该赛事升级为国家级赛事,显著提升了峨眉山在国内外徒步登山领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赛事引流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上山的路“越来越好走了。”峨眉山市整合投入资金130亿元,推进峨眉山总长约30公里步游道的石板、扶手、护栏更换与修复工程。同时,景区迭代升级通信网络、导览标识、旅游公厕、环卫等基础设施,在海拔1314米等标志性地点打造了一批网红打卡景观,重点打造“雷音寺—纯阳殿—善觉寺—伏虎寺—报国寺”等2条中低山区徒步小环线,满足游客短途休闲体验、极限挑战等不同层次的登山需求。
峨眉山金顶。
乘坐索道上山的游客,体验感也在更新。澳门游客谢沛加坐索道到达金顶后,随手拍下“2号索道预约二维码”,通过小程序预约下山索道时间,“这样一来,乘索道下山时就会节省很多排队时间,景区服务很贴心。”
贴心服务还为境外游客带来新体验。“以前,境外游客需要持护照到窗口取票,遇到入园高峰期,可能会长时间排队。”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阙孝中介绍,今年4月,景区投入800多万元,升级售票和闸机系统,境外游客可刷护照直接进入景区。此外,景区在3个最大的游客中心均配备多语种售票机,包括英语、韩语、日语和阿拉伯语等语种。
峨眉山金顶。
峨眉山推出的“宠客措施”,叠加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形成亮眼的入境游数据:今年1—8月,峨眉山共接待境外游客12.9万人次,同比增长33.6%。
在三星堆博物馆,许多游客沉浸在互动体验厅——AR、VR技术使沉睡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通过红外感应技术瞬间化身三星堆青铜小人翩翩起舞;沉浸式感受三星堆人的服饰、饮食等日常生活细节……许多游客直呼“新奇!”
首次踏足三星堆博物馆的中国外文局亚太中心东盟传播事业部印尼文编辑李福祥感叹,三星堆彻底颠覆了他对博物馆的想象——文物不再是玻璃展柜中的静物,而是能“活过来”与现代人对话的历史。“这里堪称一座‘超现实考古乐园’,我要写篇见闻,让更多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宝藏远比想象中更辽阔、更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