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金红色研学基地坐落于夹金海子,高原风光怡人。
400余名当地中小学生走进金山玫瑰种植基地。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在两河口红色遗址,斑驳史料与实地场景交织,唤醒长征岁月的记忆;在金山玫瑰种植基地,学生们追踪一枚玫瑰从种植到加工的“生命旅程”;在马尔锅庄传习所,省级非遗的韵律舞姿让参与者沉浸式触摸嘉绒藏文化……这个暑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研学旅游热潮涌动,昔日相对小众的景点,如今成了研学新热点。
这一转变,得益于成都市新津区与小金县携手打造“金研学”品牌。
为 响 应 阿 坝 州“研学之州”战略,新津区立足小金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禀赋,将研学产业作为对口支援核心抓手,既助力小金培育新质生产力,也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不仅限于输出式短期游学,新津聚焦“在地化”,通过建设研学基地、搭建配套课程体系,让研学产业扎根小金,成为当地群众可长期受益的本土资源。
硬基建 扎稳研学产业底盘
8月24日,四川多数地区暑气未消,小金县夹金海子却透着高原的清爽。这片镶嵌在群山间的湖泊,湖水呈宝石蓝,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原始森林,岸边藏寨错落。
“夹金村守着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留下的历史文化,却一直没发挥出促进当地发展的最大价值。我们既要护好生态,也要让老百姓靠生态本底和历史文化吃上‘旅游饭’。”新津对口支援小金工作队项目组负责人指向湖边工地,“那里在建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是‘红色夹金·玫瑰藏寨’研学产业基地(一期)的项目之一,能解决游客增多后的环境保障问题。”
据悉,该基地(一期)含6个子项目,除污水处理设施外,还包括夹金海子上下游农户闲置房屋的功能性改造,以及基础配套完善、自然生态修复和研学示范民宿。
项目推进的前提,是新津援藏工作队对小金“家底”的精准摸排。
夹金村红军坪是天然红色课堂,承接夹金山隧道贯通交通红利,下一步工作队还将会同县国投公司,盘活闲置的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管护站,升级改造为夹金红色研学基地,融入红色元素、长征文化符号,合理优化食宿研学等功能区,实现相关产业长效持续拉动。
省文旅厅研学专家李巍教授的观点,与新津援藏团队的思路不谋而合,“小金特有的资源,正好能通过研学把它们整合起来,既让游客感受乡村之美,又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为推进基地建设,新津整合多方资金:投入2025年帮扶资金870万元,撬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0万元、生态修复资金195万元;同时创新“龙头企业+国投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由企业运营、村集体与农户分红,确保产业带动增收。“目的是以夹金村为示范,创建小金县首个阿坝州‘强村带户’村,最终打造成‘夹金山下红色旅游第一村’。”新津对口支援小金工作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内核 深挖在地特色为课程铸魂
在小金玫瑰科普园,基地讲解员“玫瑰姐姐”引导学生化身“小小植物学家”;走进玫瑰加工厂,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玫瑰香囊制作环节,非遗文化的种子在指尖萌芽……
今年5月,400余名当地中小学生走进玫瑰种植基地,体验这场融合自然教育与产业认知的研学活动。
在新津援藏工作组看来,基地是“硬件基础”,课程与运营是“软件核心”。为此,工作组引入运营新津“月光宝荷”研学项目的专业团队,依托其经验将小金分散资源“串点成线”,围绕生态考察、红色教育、民族文化、航空科技四大主题,开发特色课程。
“金研学”项目负责人、四川菁蓉少年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小琴介绍,目前已落地多类课程:红色主题有“夹金山长征路”,学生可重走长征路、听革命故事;生态科普有“玛嘉沟自然探秘”,通过徒步观察峡谷、高山湖泊学生态知识;民族文化有“藏族村落非遗体验”,涵盖锅庄学习、别斯满服饰制作;航空科技有“低空翱翔”,契合阿坝州航空运营示范区规划。
据悉,“金研学”秋季计划已确定,将推出“两河口红色研学营”“玛嘉沟生态徒步营”“航空科普探索营”等。其中,航空营的“空游小金”线路,既呼应阿坝州航空规划,也瞄准小金年接待游客中的高端市场潜力。
小金县委常委、副县长、新津工作队领队杨帆则透露了更长远的规划。未来将通过跨区域、跨省合作,把“金研学”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研学品牌;同时以夹金村示范基地为样板,引导当地群众改造自家房屋做民宿,“让更多人参与到研学产业中,真正实现‘引进来资源,走出去品牌,富起来百姓’。”
(图片由新津对口支援小金工作队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