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CTV4频道《远方的家》栏目组走进渭源县,利用十余天时间,先后到渭河源景区、元古堆村、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会川试验站、双石门景区等地取景拍摄,并详细拍摄渭源花儿演唱、羌蕃鼓舞表演、灞陵桥营造技艺、渭源药膳及马铃薯系列小吃制作过程,用镜头记录渭源的独特风情,让渭源之美有机会走进千家万户。
山水秘境,自然天成
冒着秋雨,栏目组走进渭河源景区,这里群山环绕,薄雾缠绵,仿佛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栏目组一行人在导游的带领下爬山涉水,探访了渭河的发源地,深入了解渭河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禁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元古堆村、双石门景区、罗家磨写生基地独特的风景同样让栏目组成员流连忘返。
渭河源景区作为国家AAAA级景区,峡谷幽深,溪流潺潺,秋日层林尽染,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
元古堆村青山如黛、鹿鸣呦呦,绘就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双石门景区嶙峋怪石与辽阔草甸相映成趣,其独特的“石门锁翠”地貌,成为徒步爱好者和露营爱好者的天堂。
罗家磨写生基地则吸引着艺术家们驻足,将自然诗意化为笔下丹青。
千年文脉,匠心传承
站在渭河畔,灞陵桥深深吸引了栏目组记者的目光。栏目组详细记录了灞陵桥的营造技艺,每一块石料、每一根木梁都透露着匠人的智慧和汗水。
灞陵桥是目前我国仅存的唯一一座古典式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渭水长虹”之姿横跨渭河,其独特的叠梁拱架技艺被誉为“中国木质拱桥的活化石”,见证了渭河流域的千年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栏目组记者与灞陵桥营造技艺传承人交流,亲手搭建灞陵桥模型,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深深感受到这座桥梁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产业兴旺,舌尖盛宴
作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白条党参之乡”,渭源的马铃薯产业和中药材产业全链拓展,成为富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在拍摄过程中,栏目组深入了解拍摄渭源药膳及马铃薯系列小吃的制作过程。洋芋搅团、洋芋摊饼等特色小吃,搭配黄芪牛仔骨、党参羊肉、当归鸡等药膳,让味蕾在山野清香中沉醉。这些地道的美食,不仅味道独特,更蕴含着渭源人民的智慧和勤劳。通过镜头,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感受到渭源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
非遗活态,文化根脉
渭源“花儿”和羌蕃鼓舞表演同样让栏目组印象深刻。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展现了渭源人民的热情与活力。栏目组通过镜头,将这些精彩的瞬间定格,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到渭源文化的独特魅力。
渭源“花儿”歌声悠扬,羌蕃鼓舞则以羊皮鼓为器,演绎着藏羌文明的千年回响。这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非遗技艺,由掌旗人导引,鼓手们演绎“走四门”“龙摆尾”等阵法,老西蕃婆的诙谐互动更添民俗趣味,是藏羌汉文化融合的生动见证。
此次《远方的家》栏目组的拍摄,是渭源的一次全方位展示,镜头下,渭河的源头清澈见底,流淌出的是渭源人民的淳朴与热情。通过这次拍摄,渭源的故事将被更多人听见,渭源的美也将被更多人看见,这无疑为渭源的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渭源县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共同探寻这片土地上的多彩魅力。
供稿:马富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