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文局中国网9月2日讯(记者 曹川川)在成都东郊记忆的网红打卡点“成都”墙前,来自浙江的三名年轻游客正举着相机合影留念,“这里是我们成都旅游的最后一站,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种工业风和潮流相结合的地方,一下就被吸引了!”他们的打卡身影,正是这座园区如今人气的生动缩影。
东郊记忆园区入口 中国外文局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游客在东郊记忆园区内拍照留念 中国外文局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东郊记忆,这座由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改建的园区,能从“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工业记忆载体,蜕变为年营收突破14亿元的时尚地标,得益于其独特的工业遗存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与对年轻群体需求的精准捕捉。
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母涛为记者介绍园区情况 中国外文局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2019年我到集团任职时,东郊记忆正陷在发展困境里。”成都传媒集团董事长母涛在采访中回忆,园区自2011年开园后长期定位“音乐空间”,实践证明音乐产业链条窄、周期短,加上运营思路局限于“当二房东”——仅靠出租场地收租金,不管业态适配性,导致园区业态混乱、层次偏低,自运营的10年间年均亏损约2000万。经过深入调研,团队提出了“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的破局思路,“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团队做,才能真正推动产品创新。”母涛补充道。
2021年,园区通过公开挂牌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第一步便将园区重新定位为“国际时尚产业园”,核心瞄准年轻群体。此后,团队组建了专业化招商运营团队,围绕“国际时尚产业”推进业态、管理、效益、品牌四大提升,且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更从 “IP 引入、场景营造、业态适配” 三个维度,打造年轻人愿意来、留得住、反复来的消费空间,让沉寂的园区逐步焕发生机。
如今漫步园区,工业遗存与时尚消费的碰撞处处可见:老式厂房、工业烟囱,身处其中时,一种赛博朋克风与复古工业感交织的氛围扑面而来。
东郊记忆园区内的工业遗存 中国外文局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作为东郊记忆锚定年轻客群、深耕国潮创新的核心布局,园区始终以“年轻化、国潮、创新”为核心,吸引众多品牌选择在此落位“首店”,形成极具影响力的首店集群。2025年1月开放的3号仓,集展览、快闪、零售、演出于一体,迅速成为年轻社交新据点;全国首家全景沉浸式汉文化主题餐秀“蜀宴赋”,以专业舞美还原汉唐宋宴饮仪礼,用国潮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年轻活力;国际潮牌Brandy Melville西南首店、本土头部潮牌1807 CORP概念总店也相继落地,此外浪美术馆中国内地首馆、三体沉浸式艺术展等首展资源,进一步填补了年轻群体对高端数字文创体验的需求。
东郊记忆园区内的打卡点 中国外文局中国网记者曹川川/摄
这种的运营策略成效显著:2023年园区营收达9亿余元,2024年营收突破14亿元;游客量从2023年的1000万人次跃升至1780万人次。与此同时,园区还辐射周边商业发展,带动龙湖天街、万科天荟城等综合体客流显著增长。
这座承载着成都工业记忆的园区,正以改革为笔、创新为墨,持续续写着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的新故事。
【责任编辑:孙灵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