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与南通,以通扬运河相连千年,相互滋养、相互成就,先后皆以临江面海之形胜,造就了“扬一益二”和“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辉煌。“苏超”第十一轮扬州与南通的这场比赛,更似两代“江海之王”的传承与切磋,扬州在南通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南通从扬州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未来,比赛无论输赢,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如今以诗为笔记载盛况,更为两城的这份千年羁绊添上一段风雅的注脚。
千年不变江海韵
五代以前的扬州临江面海,再加上运河穿城,三水交汇,让扬州成为唐朝对外贸易第一大海港。唐代扬州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述了这幅江海盛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因为海水倒灌长江,广陵潮是古代扬州的一大江海奇观,西汉枚乘在《七发》中描述:“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云内,日夜不止。”
北宋秦观写下《望海潮・广陵怀古》:“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怀念扬州鼎盛时期作为滨海大城的繁华和壮阔。
南通江海交汇。来源:南通市人民政府网站
唐代以后的南通,从一片沙洲逐渐连成大陆,也渐渐取代了扬州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一时江海汇聚,让人陡生豪情。北宋王安石站在狼山之巅,极目远眺:“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写出了江海汇聚时波涛汹涌、水天相接的雄浑画面。
南宋文天祥乘船漂泊,从海上远望南通狼山,不觉写下:“风起千重浪,潮生万顷沙。”他此刻想到的是大海那头的江畔故土,那是他挂念的宋国热土。
明代李之椿登上狼山萃景楼后眺目远望:“溪山斜枕蛇龙立,江海平吞天地空。”江海汇聚时,那浩渺无垠、仿佛要将天地都吞没的宏大场景,尽显磅礴气势和雄浑壮美。
千年渊源一盐牵
两淮地区以出产质量极高的淮盐名满天下,而扬州就是淮盐的运销中心。唐代张祜用诗句记录下了扬州城水上贸易的繁盛:“万商日落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繁盛的盐业造就了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清代惺庵居士在《扬州好》中描述盐商:"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清代林苏门写盐商财富积累的迅速:“走盘不胫为奇货,只一封书是货财。”盐作为重要商品,奇货可居,一纸书信可能就代表扬州盐商又做成了一笔巨额财富的交易。
扬州盐商私家园林个园。 张晨 摄
南通是两淮盐区最重要的盐产地。南通的盐场有多少?清代李琪在《崇川竹枝词》里写道:“三十六场盐户多,盐船朝夕傍盐河。”不仅盐场盐户多,盐运也非常繁忙。
南通的盐场对于官府的税收有多重要?清代汪嶪说:“晒卤淋灰事事谙,十场盐课甲江南。”南通盐课在江南居首。
明末清初的吴嘉纪则从煎盐灶户角度,记录了食盐生产的艰辛:“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不仅工作居住环境简陋,而且炎炎夏日也要守在烈火旁劳作。
千年积淀多感怀
扬州经历两千五百多年的地理变化,城市几经兴废,也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景观,让来到这里的文人墨客情思涌动、怀古留墨。
唐代杜牧游历扬州蜀冈之上,感怀于隋炀帝葬身于此,可营造的宫殿却已经荒废了,于是写下了:“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宋代姜夔路过战乱后的扬州,借前人杜牧经常歌咏的二十四桥抒发历史兴衰之感:“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清代郑燮春日乘坐画舫在扬州游历,目睹繁华联想起了往昔而心生黯然,感慨岁月流逝、历史变迁。
南通狼山。来源:南通文旅
南通由沙洲成陆而来,建城史虽然略短,但壮阔的自然景观却让人壮怀激烈,磅礴胸怀。
“狼山青两点,极目是天涯。”文天祥自元营逃脱后来到狼山,得知南宋在福建建立了小朝廷,他登上狼山远眺,此刻,复国的理想在胸中重燃。
清末状元张謇看到国力衰微,毅然辞官回到南通兴实业救国。有次,张謇途经排河观,看到这处宋代古迹昔盛今衰触发了感慨:“佛圮尘龛在,僧贫土挫颓。兴衰何处问,夕暖上经台。”实则是对清末社会现实的忧虑,满含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创业艰难,张謇也有过人生低谷。光绪年间的一天,张謇登上通州南城楼眺望壮阔的江海奇观。彼时他正历经生活波折,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又对未来满怀憧憬。于是写下了这句:“凭君为我歌风什,泽畔行吟兴未涯。”字里行间都是无穷无尽的壮志豪情,对未来充满希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
来源:交汇点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