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归来话感想
石家庄铁道大学退休教授 徐长山
(2025年9月上旬完成于铁道大学家中)
作者:徐长山
临近暑假结束,长子要带孩子去山西旅游,盛邀我们老俩口同行。从8月23号到31号连来带去共九天,我们老小四口从大同开始租车自驾,从晋北到晋中到晋南,游览了三晋大地的十多处名胜古迹。很早以前我们老俩口虽然来过山西几次,但已经淡忘好多内容,而且都不及这次走的地方多,虽然这次也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但也留下了许多印象或又有一些新的感想。
1.地上文物数山西
有一种说法,叫“地下文物数陝西,地上文物数山西”。这是有根据的。主要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坟头,陝西就是多,如秦始皇陵一部分的兵马俑、立有无字碑的女皇武则天墓等都举世闻名。相对而言,山西虽然也有地下文物,但不及陝西多,甚至也不及其他省多,如河南。但是,据相关资料显示,山西的地上文物,主要是古代遗存的寺、庙、阁、楼、窟、关、院、祠、城等,不仅多于陝西,在全国也是最多的。据统计,山西的地上文物有数万处之多,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五百多处。就我们此次山西之行,就看了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寺、华严寺、雁门关、应县木塔、太原晋祠、镇国寺、双林寺、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小西天、鹳雀楼等众多的古代遗存,而且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远未看遍山西的名胜古迹,如全国三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因时间关系,也是因为我们以前去过,所以我们这次就没有光顾。数不胜数的地上文物,使山西的历史文化显得十分厚重。
在太原,我们还去山西省博物馆参观,图文并茂的展示和实物陈列,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仰韶文化开始的山西历史,进一步确认了山西地上文物的丰富,而且有一些还是绝无仅有的瑰宝,如应县木塔。
地上文物数山西,名副其实。
2.华丽转身的大同
大同,很长时间里是以我国的第一煤都而名扬天下。大秦铁路专线,主要功能就是把大同的优质煤炭输送到秦皇岛港,再输送到全国各地。大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作出过巨大贡献。同时,大同也给人们留下了经济单一、环境污染、脏乱差的印象。不惟大同,整个山西都曾给人们这样的印象。记得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初,我来过山西,包括大同。那时候,你出去走上一会儿,穿着的白衬衣领子就黑了。坐在车上,但见沿途的大大小小的炼焦厂,烟囱冒着红色的、黑色的烟火,十分辣眼。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一流清水养育了三晋儿女,可那时候汾河流淌的水是黑色的。新世纪以后加大环境治理,特别是关闭滥采乱挖的小煤窑和破坏环境的小炼焦,使包括大同在内的整个山西环境大大改善。此次我们穿越三晋大地,看到的已经是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了。
随着国家清洁能源的大幅度开发利用,对煤炭的需求减少,加上大同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和其它地区煤炭资源的发现,大同今后怎么办?耿彦波市长的出现,加快了大同发展的转型。他瞄准大同的历史文脉,如作为北魏都城所拥有的华严寺、云冈石窟,以及附近的北岳恒山悬空寺、雁门关等,对大同进行全方位的重塑,甚至复建了很长的城墙,使大同华丽转身,一举成为了著名的旅游城市。此次我们前往大同的几处景点,都是人山人海,慕名前来的国内外游客数不胜数。但这位市长在改造大同城时,是在未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就大刀阔斧地干起来的,因为他等不起,不想等。孰对?孰错?可以见仁见智。为此,这位市长在华严寺立了一块“警示碑”,记下了这个“过错”,被人们称为“罪己碑”。
3.悬空寺和云冈石窟——北魏的杰作
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但我们过去并不熟悉,也没有来过。当我们搜索有关资料时,才知道恒山有个悬空寺,不错!因而此次前往。
据导游介绍,恒山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世界十大最奇险建筑之一。此寺历经金、元、明、清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遗构。此寺选址恒山翠屏峰峭壁间,全为木质框架结构,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也就是说,此寺多半是嵌入山体中,30根立木中部分为虚设,真正承重依靠深入岩层的横梁,辅以榫卯结构和桐油防腐处理,形成“似危实安”的景观。此寺仅150多平米的地基上建有40余间殿阁,最高处距地面约60米,主体由南楼、北楼及寺院组成,包括三教殿、大雄宝殿等,通过栈道相连。由于此寺选址于内凹崖壁,上方厚岩石遮挡风雨,日晒时间短,这就极大地延长了此寺寿命。
除了设计奇巧,悬空寺的突出特点,也就是它的文化意义是三教合一。寺内供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体现佛、道、儒和谐共融的思想,是中国宗教文化融合的典范。再一个文化意义,是此寺存有的80余尊铜铁泥塑像及明清壁画等,均为艺术珍品。
正因如此,李白为此寺题“壮观”,徐霞客称此寺“天下巨观”。李白的“壮观”二字,如今刻在山下的一块大石头上,十分醒目。
悬空寺并不算高,老人爬上去也不是很难,但栈道太窄,有些地方甚至只能一人通过。所以景区不得不对游客限流,隔一定时间才放行一次游客上去,不然会造成拥堵,甚至发生安全问题。
在我国,悬空寺不止一个。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们老俩口去武当山,见过那里也有一座悬空寺,好像规模比恒山悬空寺要大。恒山悬空寺虽然不大 ,但有自己的特点,小巧玲珑,也是值得赞颂的一座古代建筑。
云冈石窟是北魏的另一个杰作。根据网上资料,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时期,历时约70年完成主体工程。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近2万平方米,造像最高达17米,最小仅2厘米,总计5万余尊。可见云冈石窟规模之宏大。
记得本世纪初我来过一次云冈石窟,有一定印象但很不深入,此次是再度重游。也许是因为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名窟之一吧,这里的游客特别多,用拥挤不堪来形容也不为过。要进每一个石窟里参观,都要排长长的队伍,好不容易进去了也无法仔细观看、玩味一番,因为人挤人、人推人,不能停留太久。那些佛像究竟怎么回事?只能听听导游的快速讲解,回来再从网上查一查资料了。正因此,此次云冈之行,也是匆匆而过,仍然没能深入体验石窟的魅力。
不管你体验与否,云冈石窟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以石窟早期造像的气势恢宏到中期造像的精雕细刻再到晚期人物的清瘦俊美之演变,我们可以看到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可以看到印度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以及希腊罗马建筑元素对中国的影响。所以,云冈石窟被称为中西合璧的艺术。独特的“云冈模式”,成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起点,对后来的龙门石窟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恒山悬空寺和云冈石窟这两个北魏的杰作,是当时北魏大力推行民族融合,以汉化运动为主要内容改革的必然产物。只有从这样的历史大背景看待这两个北魏杰作,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恒山悬空寺和云冈石窟的价值。
4.应县木塔——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应县木塔,是俗称,正式名称是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这个高达近70米,相当于20层楼高、完全是榫卯木结构的九层建筑,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古建。
应县木塔不仅十分壮观,而且十分强悍。过去千年里,历经无数次的风雨雷电、40余次地震,它都屹立不倒。据导游说,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还曾遭炮火轰击,解放战争中也曾遭到炮击,也没有让它毁坏。但遗憾的是,民国时期的一次维修失误致木塔出现偏斜,主要是把里边一些垒土挖除所致。因而,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著名斜塔,但应县木塔的倾斜度并不大,肉眼是不易察觉的。除了一层外,木塔内是不开放的,不能登塔,毕竟年代太久了,不宜游客攀登,需要保护。
应县木塔,从塔基到塔身到塔顶的的设计都十分考究、精妙,可谓是巧夺天工的建造。全木结构、榫卯技术、不用一颗铁钉,是应县木塔的一大亮点;中国建筑特有的斗拱,也是应县木塔的一大亮点。据介绍,应县木塔共使用斗拱54种、480朵,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之最,堪称“斗拱博物馆”。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鲜花,在塔身上熠熠生辉,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正因为应县木塔的价值甚高,而受到历朝历代人们的推崇。“高塔凌霄心欲惊,擎天柱地鬼工成”、“木构通身无寸铁,世传交口叹精灵”、“千年风雨终无恙,几度硝烟始不离”,这是诗人对应县木塔的赞颂。陈焕英《应县木塔》一书中“壮压全球七大洲”的表述,凸显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对中国古建筑情有独钟。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从北京不辞辛苦来到这里,看到木塔后惊喜不已,称赞应县木塔为“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应县木塔,每一层都有佛像,主角自然是佛教之尊的释迦牟尼,放在第一层,是全塔最大的佛像。抬眼望去,一个巨大牌匾就写着“释迦塔”三个字,十分醒目地挂在塔身上。
有资料显示,应县木塔与辽国萧姓太后相关。在木塔一层南门门额板上绘有三位辽代皇后像,分别是萧褥斤、萧挞里和萧观音,三位都是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后,文学艺术作品对萧太后的演绎故事,可能都是以这三位为原型的。至于她们与应县木塔的关系,有说木塔是萧耨斤主持修建的,也有说木塔是萧观音倡建的。据说萧观音是最聪明、最智慧、最有才华的辽国太后,木塔前的那个汉白玉女立体塑像,好像就是萧观音的形象。契丹人的辽国屡犯中原,占领了长江以北大片领土,与大宋交战多年,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但辽国从君主、皇后到平民,都崇尚汉文化。应县木塔,即释迦塔的修建,实际上就是汉文化的体现,尽显汉唐遗风。
5.雄关雁门的雄风
战国就有的雁门关,处于忻州地界、长城的关键位置。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是为头,西至嘉裕关,是为尾,中间就是雁门关,是为肚。雁门关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称。据介绍,战国时期,这里曾是赵国的要塞,大将军李牧曾在这里打过许多胜仗。秦蒙恬,汉卫青、霍去病、李广,唐薛仁贵,宋杨家将,明徐达等古代将领曾在雁门关内外征战,拒夷狄、驱蛮族,立下赫赫战功。汉王昭君是从这里出关,远嫁塞外,实现中原王朝与匈奴“联姻”,带来和平。蔡文姬、李白、李贺、沈括、顾炎武等文人雅士也曾莅临雁门,留下诗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是出自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名句。
山西的关隘很多,除了雁门关,还有宁武关、偏头关,称为外三关,此外还有平型关、娘子关、天井关、虹梯关、峻极关、黄则关等著名关隘。这些关隘多分布于长城沿线及太行山区,都曾是御敌杀伐的雄关。
古代的雄风延至近代,雁门关演绎出新的传奇。八路军120师曾在雁门关伏击、痛歼日本侵略者,八路军129师曾在雁门关附近的阳明堡夜袭日军机场。推及整个山西,抗日的故事不胜枚举,平型关大捷在山西,山西也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八路军总部也曾设在山西,左权等无数抗日将士血洒山西这块红色土地上。山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贡献卓著。山西古代的金戈铁马轰轰烈烈,山西近代的革命战争可歌可泣。
但愿,雄关雁门的雄风永恒!
6.三晋文化的瑰宝——晋祠
始于西周的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又历经数代修缮、扩建而成,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内有一百多座古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一应俱全。现存建筑以宋、元、明、清为主,是中国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结合的典范,也是三晋文化荟萃之地,谓之三晋文化瑰宝。
漫步晋祠中,你可以看到被称为“晋祠三绝”的周柏(树龄逾3000年)、宋代彩塑和难老泉。晋祠内的古树何止一株,现存的古树名木100多株,千年以上的古树就有20多株。圣母殿内的43尊彩塑,特别是那些活灵活现的侍女像,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对京剧的扮相很有启发意义。晋祠是晋水主源,出自悬瓮山断岩层的难老泉长流不竭,清澈见底。《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我们游览时看到,很多游客都在泉眼前排队等候,为的是对着喷涌的泉水洗洗手,以求好运。
我认为晋祠还有一绝,那就是圣母殿前的八根盘龙柱。按照中国古代礼仪,只有天子居住的皇家宫殿才能有龙柱。也有例外,山东曲阜的孔府有盘龙柱,而且是大理石的,这应该是朝廷对“万世之表”孔子的尊重而特许的。晋祠圣母殿前的盘龙柱不同的是,其盘龙非石雕而是木雕,且木雕的龙盘绕柱子三分之二左右。这个例外,可能与晋国曾经春秋争霸、一度获得霸主地位相关。
太原可谓龙兴之地。不仅是晋国曾经称霸,特别是晋文公(姬重耳)经城濮之战败楚,晋襄公败秦于崤之战,使晋国的霸业达到顶峰。而且,后来的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也是兴于太原,进而成就了大唐盛世。在晋祠内立有李世民撰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把太原视之为他的龙兴之地加以赞颂。
基于龙柱和龙兴,所以,晋祠也被称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的皇家祭祀园林。
7.晋商辉煌的结晶——平遥古城和豪门大院
记得很早以前来过平遥,好像只是在城墙上走了走,没有多深的印象,这次再来一定要走进里面探个究竟。由于形似乌龟的平遥城很大,民居成片、商铺林立,还有官衙、多座庙宇,加之时间有限,我们是由导游带着乘电瓶车行走,选择了县署、镖局和票号三处参观。别的地方都叫县衙,而平遥却叫县署,可见其等级要高一些。我们曾在保定看过总督府,在南阳看过一处县衙,比较一下,南阳的县衙远不及平遥县署,平遥县署的规模、阔气甚至高于保定的总督府,盖因平遥的富裕。古代交通不便,货物和银子的运输,需要镖局出人押送,这是古代生意人的常规操作,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我们晚上观看演出,其中的一个节目就是关于镖局的故事,323个镖师与妻子泪别,七年后回来,只剩一人,其他都客死他乡了。我国最早的票号,即古代银行就诞生在平遥,平遥的票号曾一度掌控全国一半以上的白银流通。“汇通天下”的平遥曾经辉煌无比,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
山西的商人北走西口,南下江南,踏足东西,生意遍及全国,累积了巨量财富,因此也就有了豪门大院的出现。据统计,山西的大院有一千多座,平遥一带的大院最宏伟阔气、最有代表性,如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我们此次是参观了距平遥城35公里的王家大院,其规模和气势在晋商宅院里首屈一指。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也来过王家大院,此次是再次光临。晋商真的是有钱。据导游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前,慈禧携光绪皇帝西逃过山西,就曾住王家大院,晋商还纷纷向慈禧捐款,山西首富乔致庸捐银10万两,也有说50万两,索要的回报是慈禧赐予“福种琅嬛”四字墨宝。晋商也有兴衰。晚上观看演出的另一个节目,就是关于赵家大院东家走西口而客死他乡,赵家因此衰落后又崛起的故事。
晋商的兴起,原因之一是山西人多地少,山西人被迫走出去寻求出路。同此,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纷纷闯荡世界,也是人多地少的环境使然。当然,山西人也好,浙江人也好,其所以能走遍天下并取得成功,不惟自然环境,也有观念、意志、智慧以及形势变化等诸多原因。无论怎样,明清几百年造就的晋商辉煌,都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奇迹,平遥古城和豪门大院则是晋商辉煌的结晶。
8、澎湃的壶口瀑布——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段时间山西的雨水比较多,所以壶口瀑布的水量比较大,是观赏的好时候。以前都是在电视中看到壶口瀑布的壮观,一旦亲临其境,感受更加壮观。正因为水量大,所以我们前去的那一天,底下的水帘洞关闭,不让参观,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
壶口瀑布的山西一侧是临汾市吉县所辖,对岸是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所辖。要论观赏效果,还是山西一侧更好,陕西一侧主要是位置不佳,效果差一些。因而,山西这一侧是人山人海,十分拥挤,而陕西那一侧虽然也有不少游客,但远不及这边人多。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
站在壶口,但见滚滚的黄河水从天而降,冲进凹槽处而澎湃咆哮、激情四射,溅起的水花成雾、成花、成雪,这是声与景的交织、力与美的交响!有诗为证:“千里黄河一壶涌,万马奔腾九曲洪”、“咆哮送激流,壶口黄河诵”、“飞瀑排山轰绝涧,翻涛卷雪撞危空”。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正是像黄河水一样冲破千难万险、不断奔腾向前的吗?当然,黄河水有澎湃咆哮、激情四射的一面,也有平静流淌、温情脉脉的一面。我们中华民族面对困难、面对内外敌人,就像壶口瀑布那样澎湃咆哮、顽强不屈、奔腾向前;面对同胞、面对朋友,则是充满温情、仁爱有加、和平相处。然而,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还是不畏艰险、顽强奋进的斗志,而这正是壶口瀑布象征的精神。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我们前往鹳雀楼是在下午,距关门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我们马不停蹄,抓紧登楼、参观和拍照。
鹳雀楼不同于应县木塔,一个是它同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一样都是重建的,并非原汁原味,但看外表却给人以旧楼的感觉,可见“修旧如旧”的功夫做的好;再一个是鹳雀楼可以登楼而且是电梯上下。
鹳雀楼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王之涣的那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内挂着许多文人雅士、官僚政客、领袖人物写的诗文,大都是对王之涣诗的附会、诠释和发挥。其中,由毛主席手书的王之涣的诗,飘逸潇洒,给鹳雀楼增辉不少。
我们参观鹳雀楼那天正赶上下雨,但在接近黄昏时却出现了黄河落日的景象,天空还出现了彩虹,真是让我们惊喜不已。我想,当年王之涣可能正是看到这种景象后,才有了那首千古流传的七绝。
在鹳雀楼内,我看到名为许敏写的一幅文字,其中有“一寸一寸地”、“一次一次地”、“一级一级地”的提法。我对之做如下理解: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一点一点地积累,滴水成冰;要达成一个目标,必须一次一次地反复修炼,不厌其烦;要想登高望远,必须一步一步地攀登,不畏劳苦。
10、其他感想
现在国人的生活富裕了,因而旅游成为了人们文化生活的常态。从近些年我们外出旅游,包括此次山西之行的观察,发现假期里年轻父母带孩子旅游的比较多,为的是让学业繁重的孩子松弛一下,同时接受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大中学校的学生也是假期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地穿行于各类景区间。再有就是老年人这个群体,也是旅游的一个主力军,因为旅游利于健康,也因为旅游景区对老年人优待。在山西,所有景区对六十岁以上老人都是免门票的。由于交通发达,著名景区的游客都是来自天南地北,包括外国游客。这个季节山西比较凉爽,我们从自驾游的车牌和口音,发现来自南方的游客比较多,避暑是他们的目的之一。按照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支出占比越小而包括旅游等文化消费支出越大,说明生活越富裕。许多国人的生活已经处于这个阶段上,因而才有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旅游热。
当然,旅游中的问题也不少,特别是著名旅游景区可谓人满为患、停车位也紧张。例如我前面已讲过的参观云冈石窟的拥挤情况,就可以说明问题。“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抓紧拍照,过后忘掉”,游客编的顺口溜既夸张也真实,说明走马观花、不甚了了的旅游者很普遍。对于老人来说,如黄金周之类的假期,没有必要去凑热闹,完全可以避开旅游高峰出行,慢一些、深入一些,因为我们老年人有的是时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以面食为主,莜面和刀削面很有特色,牛羊肉也鲜美,老陈醋更是名扬天下。山西人都是吃面食长大的。我们此次山西之行尽享了这些美味。有一次,我们为了品尝老字号“田园北魏家宴”的美味,由于慕名而来的人多,硬是耐心等了一个多小时。南方人吃饭时首先要喝汤,而山西的有些饭馆首先给你上一小瓶醋品尝,很有意思吧!
山西的经济总量不及河北,但我们感觉山西的消费水平却高于河北,如吃饭、住宿的费用乃至导游的收费,山西都高于河北。也许是山西人口少于河北,人均收入高于河北?我们不太清楚。当然也不是高太多,山西与河北总体上还是处在同一个生活水平线上。
总而言之,山西是美好的,此次山西之行是愉快的,虽然很累,但累也高兴。
(注:上述中的数据,有的来自景区介绍,有的来自导游讲解,有的来自网上资料)
徐长山简介
徐长山,男,汉族,1950年出生,辽宁辽阳人。1968年入伍,铁道兵第六师二十七团战士、书记、干事,参加过襄渝铁路、南疆铁路建设。1977年后先后就读于长沙铁道兵学院、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访问学者。1978年调石家庄铁道兵工程学院工作,除短暂担任学员队政治教导员,直至兵改工后的石家庄铁道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退休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退休后先后到南昌工学院、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从事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兼职教学督导。出版著作十部,代表作有《工程十论》《工程精神论纲》《工匠精神论纲》,发表在核心期刊论文三十余篇,其中C刊十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三项。著作、论文和讲课获奖省级三项,市厅级八项。近些年在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同时发表论文、随笔六篇:毛泽东的哲学智慧、中国上古神话的哲学意蕴、读《毛泽东诗词》三题、河北美术学院九题、伟人之哲学辩、从时空坐标看河北。
编辑:乐在其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