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保护、挖掘和传承地名文化遗产,9月1日,河南省民政厅印发通知,公布第二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 “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名单,认定洛阳市汝阳县三屯镇为第二批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
一、历史渊源
地名起源:三屯镇的地名起源于公元前606年、526年、491年三次楚国军队在此屯兵的历史记载。楚庄王、平王、昭王为北扩疆域曾三次在霍阳山口(今岘山)屯兵,形成“三屯”地名,并引发了《左传》中的“问鼎”典故。
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第一次将三屯这一地名,用文字记录在《水经注卷二十一汝水》中:“汝水自狼皋山东出峡,谓之汝阨也。东历麻解城北,故鄤乡城也,谓之蛮中。《左传》所谓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者也。汝水又径周平城南。汝水又东,与三屯谷水合,水出南山,北流,径石碣东。柱侧刊云河南界。又有一碣,题言洛阳南界。碑柱相对,既无年月,竟不知何代所表也。其水又北流,注于汝水。”
元朝时,设三屯保,属南阳府。明代,设三屯镇,属伊阳县(今汝阳)。清代,仍为三屯镇。民国初,设三屯区,后改为岘山乡。1948年,三屯为伊阳县民主政府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三屯区,后改为三屯镇。1958年,改为三屯明禄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三屯公社。1984年,更名为三屯乡。2011年,又改为三屯镇。作为集镇或中心聚落已延续1000年以上,专名历代传承至今,历史上为豫西地区军事重地及道教文化中心。
二、文化遗产
道教圣地:境内的岘山(又称铁顶山)海拔1166米,是全国道教文化遗址之一,相传为真武祖师得道升仙之地,自古与武当山金顶并称,是豫西地区最大的道教活动圣地。据南宋《通志》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途经此地,因其“千仞耸峙,峰峦秀绝”而命名并题写“危峰独见”;武则天也曾慕名游览,题写“伏牛第一山”,使岘山名扬天下。古建筑风貌:保存较好的传统建筑与道教庙宇,如岘山道观群,体现明清宗教建筑特色。
岘山文化庙会节:每年农历二月二十至二十八)迎来高潮,三屯镇三屯村成为周边村落锣鼓队、秧歌队汇聚的热闹之地。活动现场有传统表演如打排鼓、故事女、军牢、马仔开刀、扭秧歌,经担,还有戏曲演出、旋转木马等娱乐设施,以及小吃摊位,吸引了大量村民和游客参与。
玉马平湖:位于岘山脚下,为省级旅游景区,碧波环绕,风光旖旎。恐龙化石遗址,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恐龙化石遗址保护区,是汝阳县东线旅游的重要节点。稻田小镇:千亩稻田构成主景,可观赏“风吹麦浪”式田园风光,配有向日葵花海、彩稻艺术图案等季节性景观。
李阿婆香包是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的传统手工艺品,以第三代传承人李水琴命名,融合传统刺绣与现代创新,兼具文化价值与实用功能。李阿婆香包技艺始于1903年第一代传人姚喜娃,历经三代传承,2020年入选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水琴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剪裁与机绣技艺,推动手艺革新。纯手工制作,需经三十六道工序,针脚细密如星斗排列,纹样涵盖牡丹、祥云及十二生肖等百种造型。
自去年春季起,汝阳县民政局牵头开展县域内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考察与资料收集工作,省、市民政部门组成专家组多次到汝阳现场指导,最后对三屯镇重点考寮。三屯镇党委、政府积极配合,为申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县民政局表示,将以此次成功入选为契机,持续挖掘、保护汝阳县优秀地名文化遗产,推动更多古镇古村走进公众视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