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一个形状奇特的地级市,南侧拥抱太湖,界线笔直走向清晰,北侧与省内兄弟城市常州相互依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间常州伸出一只长长的“手臂”,将无锡“拦腰截断”,使得无锡就像一个两头宽中间收束的葫芦。
从地图上来看,无锡虽然面积不大,只有4627.46平方千米,但却占据着绝佳的地理位置,无锡处在长三角的地理圆心,向东距离上海128公里,西北距南京150公里,南距杭州180公里,几乎处于南京、上海和杭州三点连线的几何中心,北邻长江,南濒太湖,又有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沪宁发展带和宁杭发展带在此交汇,交通枢纽定位明显。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交通设施完善,形成了1 小时高铁通勤圈和3 小时航空覆盖圈的立体交通网络。
并且无锡还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同时拥有长江岸线与太湖深水港的城市,从高空俯瞰,无锡的滨湖区、新吴区、宜兴市沿太湖西北岸呈弧形展开,轮廓如同一朵盛开的莲花,漂浮在太湖之上,其水域占无锡总面积的28.6%,中间的新月形湖盆,以及邻居常州武进区南侧细长的尾巴,像一根楔子,硬生生插入无锡腹地,将无锡东侧的主城区和西侧的宜兴市彻底隔开,形成了一种“湖中套城”的特殊自然形态,导致宜兴市与无锡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多依赖绕行常州或者从中间的滨湖区进行水上轮渡。而常州也因这一段细长的小尾巴,成了一个“太湖城市”,还发展起了太湖湾旅游度假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旅游产业。
再说回无锡,长江从无锡的江阴市穿过,这里历史上曾是长江入海口,有着“江尾海头”“长江锁钥”之称,虽然如今已不再是出海口,但长江在江阴与太湖交汇,共同塑造了双重水系结构,江阴依托沿长江的区位优势,形成了西起璜土镇,东至长泾镇的工业带,集中了全市70%的规模以上工业,以太湖水域为核心,京杭大运河、锡澄运河、梁溪河等干河道,将主城区切割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块,使得无锡“陆海拼图”的空间张力迅速显现。主城区强化金融和文旅等核心功能,江阴重点打造长江经济带枢纽港,宜兴市则依托太湖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极大促进了无锡的多中心发展。
无锡拥有这样的先天优势,发展也确实不负众望,2024年无锡GDP高达1.63万亿元,在省内位居第三,仅次于苏州和南京,在全国则位列第14名,比长沙、郑州、济南、合肥等地级市经济体量还要大。
在产业上,无锡以“465”现代产业集群为核心,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软件服务四大地标性产业,凸显了其产业硬核实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其中集成电路规模突破2500亿,物联网产业规模超5000亿,高端装备制造产值8200亿以上,使得无锡的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拥有一定话语权。
在创新方面,无锡以太湖湾科创带为引擎,科创载体实现能级跃升,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达44.6%,加上创新人才的虹吸效应,在无锡构建起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最终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同时,无锡和常州紧密相连的地理关系,又使得两市在区位协同发展中同样密不可分。加上环太湖又毗邻苏州,三市共同构成了苏锡常都市圈,盐泰锡常宜铁路串联无锡江阴、惠山和常州武进,形成纵贯江苏南北的 “中轴线” 快速通道,未来建成后不仅将拉近苏锡常的距离,也将强化与南京和上海的区域联动,推动“沪宁常” 1 小时通勤圈升级。
依托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无锡与常州形成江河湖多式联运网络,加快货物运输中转,共同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物流枢纽。
未来无锡与常州仍将以共同体为核心上演区域协同“双城记”,成为长江三角洲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支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