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那边,有一条特别细长的路,叫洋馆坪大堤,它长880米,宽就8米,这么窄的一条带子,却是中国领土上最窄的部分。
它直接连着防川村这个地方,防川村以前一度是块飞地,意思就是孤零零地悬在外头,得靠这条堤坝才能跟内地连上。要是没有它,去防川村就得绕道别国领土,麻烦得很。
这条堤坝不光是条路,还承载了不少历史故事,从清朝时候的中俄边境纠纷,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修建过程,都挺有意思的。简单说,它提醒大家,领土这事儿,得寸步不让。
先说说防川村本身吧。这个村子在珲春市敬信镇下面,离市区大概70公里,海拔只有3米,是吉林省最低的地方。
它位置特殊,靠近图们江口,离日本海才15公里,站在高点上,能一眼看到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个国家的地界,所以很多人叫它“一眼望三国”。村子面积不大,总共200公顷左右,现在住着31户95人,主要靠种玉米、大豆、水稻,还有养牛猪羊过日子。
2005年的时候,人均收入3600元,村里路是砂石的,通外头的公路是水泥的,没小学也没卫生所,好些房子还是砖瓦结构,还有20户是危房。2020年,它被选进吉林省第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现在旅游搞得有点起色,游客来这儿看风景、学历史。
防川村的历史得从清朝说起。那时候,图们江还是中国内河,明末清初,这片地属于中国管辖。可沙俄东扩,把这儿盯上了,因为离日本海近,谁拿下就能控远东出海口。
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占了图们江口,清政府不认,但1860年《北京条约》又割了40万平方公里土地,吉林从沿海变内陆,这事儿对当时中国来说是耻辱。沙俄还不满足,想继续往中国这边推界碑。关键时刻,吴大澂出场了。他是清朝官员,1885年被派到吉林跟俄国人划界。
那年冬天,他到珲春,俄国军官已经在边境测量,想挪界碑。他据理力争,引用条约和历史证据,把黑顶子地(现在敬信镇一带)要回来。
1886年夏天,双方签协议,他让人立“土”字碑,碑上刻字定界限,从此图们江口格局固定。这块碑现在还在防川景区,当成历史遗迹保护着。
吴大澂这个人,江苏苏州人,1835年生,家里书香门第。他小时候就聪明,1849年和哥哥参加县府试,1851年考上县试第七、府试第九。1852年乡试没中,1864年中举人,1868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当编修。后来当陕西学政、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
1877年帮山西陕西救灾,1880年授三品卿衔,到吉林督办防务,练新军,建机器局。1886年升广东巡抚,1888年当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修黄河,1889年绘《御览三省黄河全图》。1892年任湖南巡抚,1894年甲午战争,他率湘军出关,在海城败给日军,被革职。
1898年永不叙用,1902年去世,68岁。他一生办了不少实事,尤其勘界那段,帮中国守住土地,避免更大损失。但战败那事儿,也暴露清军弱点。
回到洋馆坪大堤,这条堤坝的来头跟防川村飞地状态有关。新中国成立后,防川村归中国,但去村子的路窄,容易被江水冲。1957年夏天,图们江发大水,把洋馆坪段冲断,从此防川成真飞地,去内地得借道苏联领土。虽然两国关系好,但老借道不是长久之计。
村民出行不便,物资运不进,村子发展慢。1980年代,国家重视边疆,决定修路。1983年8月8日,用青石填江筑堤路,长880米宽8米,通车了。这下防川村跟内地连上,不用借道了。
1992年,政府投500万,加固成现在的大堤,高出江面2.5米,路面宽13.5米,更稳固。左侧是俄罗斯土地,右侧是图们江,对岸朝鲜,这么窄的通道,却是中国领土,意义大着呢。
这条堤坝不光实用,还成旅游点。游客开车走堤坝,看左右风景,左侧俄方树林,右侧江水波澜。防川景区有观海楼,登上去远眺三国;土字碑见证勘界历史;日苏战争遗址留着旧痕迹;朝鲜族民俗村展示当地文化;东方第一哨是边防哨所,国家领导人来过,题词强调守边重要。
景区占地相当于10个澳门大,道路硬化,停车场建好,民宿开起来,游客吃米饭菜,体验风情。旅游带活经济,村民收入涨,村子从边陲变教育基地,教人记住落后挨打的教训。
整个故事看下来,这条8米宽的领土,体现中国领土完整性。从清朝吴大澂争界,到新中国修堤,都在守护这片地。防川村虽小,却战略要地,靠近三国交界,边防哨所守着国门。
历史上,沙俄侵占土地,通过不平等条约得手,中国损失大。但通过勘界,收回部分,避免更糟。
吴大澂贡献在这儿,他用证据争回黑顶子地,确保界碑立稳。他的行动,帮清政府稳住边疆,虽然后来战败革职,但勘界成果留下来了。
结语:
现在,防川村开发旅游,2020年进重点村名单,经济靠农业和旅游。村里劳动力56人,种地养畜,旅游加收入。
景区设施完善,展览馆陈列文物,讲解历史。游客来学国界变迁,懂领土重要。洋馆坪大堤虽窄,却连接村子命运,避免孤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