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轻水柔,阳光温润如玉,初夏就是这般静美。
当我们一行踏上宝鸡十里铺长乐塬那片红色而炙热的土地,沿着抗战工业遗址园区行走时,心中有种抑制不住的激动。
临出发前,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叮嘱我,一定要了解宝鸡在抗战爆发后那段顽强不屈的历史——长乐塬的窑洞车间是中国抗战精神和民族工业精神的重要承载地,永远闪耀着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伟大精神光芒。
图片源自网络
在蟠龙塬以南、陇海铁路北侧,长乐塬的窑洞车间依山而建。一排排青砖砌成的窑洞群,看似简陋、普通,如果不亲自走进,零距离接触,真的难以想象它曾是抗战时期救国救民的地下生产车间,更无法想象它的悠长、深邃与神秘。作家林语堂赞誉它是“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
“1938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避免民族工业落入日寇手中,众多爱国企业家为了支援抗战,将武汉、上海等地的工厂纷纷迁往我国西北,保存了中国的工业实力。咱们脚下的这个窑洞车间就是从汉口西迁过来的荣氏纱厂……”讲解员边讲,边带领我们缓缓步入了我早已向往的窑洞车间。
我见过了延安的窑洞,陇州的窑洞,本以为眼前的窑洞车间只不过冠以美名,也就是普普通通的窑洞罢了。可置身于其中,才知道它的与众不同。行走于窑洞车间,对于我们这些本就方向感差的人来说,在这里仿佛进了迷宫——深邃、空旷,彻底让人摸不着北。再看看前后左右,都是一模一样的窑洞,一样的带灯,一样的设计,每孔窑洞仿佛孪生姐妹,使人慌了神。
图片源自网络
借着一束束灯光,我们追随着先辈的足迹,走在狭长的地道里,每一块青砖、每一处遗迹,都真实记录着83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这里,蕴藏着工人们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坚定的民族精神。在这里,多少爱国志士为了供应前方军需民用物资,头顶日寇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心如磐石,坚定如初,紧张作业。
穿越时光,我的眼前浮现出1940年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关头的情景:企业家李国伟勇挑重担、靠前指挥,申新纱厂的工人们冒着枪林弹雨修建窑洞车间。从1940年1月至1941年2月,历时一年零两个月,耗资113万元,一座总长度达1.75公里,面积4831平方米的窑洞车间大功告成,令世人震撼与惊艳。
图片源自网络
长乐塬窑洞车间里,7条纵洞被6条横洞贯通,在地下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还修建了交通道、储水窖、棉条洞、吸尘塔及避让拐洞。最令人想不到的是,窑洞车间上方,是30多米厚的自然黄土覆盖层,十分坚固,利于掩护,这里是目前国内现存抗战时期最大的窑洞车间。
我看到,窑洞车间的展板上,一排排黑白相间的图纸详细描绘出整个窑洞工厂的建筑结构信息,这让我们得以想见当时设计者的聪明才智和无穷智慧;“十万纱锭十万人”诠释着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里,无数中华儿女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彰显出“努力干,一起干”的民族工业精神的决心和信心;一台台静静矗立着的机器,诉说着历史中宝鸡工业发展的崛起;带着岁月痕迹的皮箱子、水壶、榔头、螺丝刀等物件,无不承载着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初心……
图片源自网络
走在长乐塬的窑洞车间,我忽然意识到,这里不仅属于宝鸡,它更属于中国,甚至可以说,它是抗战中震惊世界的伟大奇迹。它让我们记住了荣宗敬、荣德生、李国伟、林继庸、王秉忱及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等无数为了宝鸡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民族企业家,他们的一腔热血浸染着宝鸡大地,为这片红色的土地增添了最亮丽的一笔。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老去的是光阴,不老的是永恒的怀念。长乐塬窑洞车间所迸发出的精神,永远会成为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来源:《阅读时代》2025年第9期
作者:文雪梅
编辑:马京京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