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丽水市坐落于浙江省西南部,古称“处州”,独特的区位让丽水成为浙闽赣边际的重要节点,也孕育出它“山海交融”的独特气质。作为“浙江绿谷”,丽水的自然风光堪称得天独厚——境内千米以上山峰超3500座,瓯江、钱塘江等水系穿境而过,森林覆盖率常年位居全省前列。与此同时,丽水的历史文脉同样深厚,无数人文古迹散落在山水间,常给前来探访的游客带来意外惊喜。
前段时间,我就来到浙江省丽水市,开启了一场“寻绿访古”之旅。某天,我和朋友相约来到莲都区的万象山公园——这个大型公园坐落在丽水市区,依江而建,既是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也是市区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原本以为只是寻常的城市公园,却没想到在山林掩映间,竟还藏着一处“低调”的国宝级文物——灵鹫寺石塔。
初见这处石塔,它正安静地立在万象山公园西南面的岩坡上,周围被绿植环绕,若不是跟着指示牌仔细寻找,很容易会错过。同行的朋友介绍,这就是被称为“七佛宝塔”、“灵山寺塔”的灵鹫寺石塔,它的“身世”远比看起来更曲折。石塔原本建于城东郊十里的灵鹫山灵鹫寺内,因寺庙而得名,陪伴了灵鹫寺数百年。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因规划建设瓯江水库,灵鹫寺所在区域被划入淹没区,为保护这处珍贵文物,石塔被列入迁移名单,迁往云和县城郊的前溪山上。后来,瓯江水库工程因故未能实施,1980年,为让石塔“回归故土”,它又被重新迁移回丽水,最终安置在万象山公园内,这才得以让如今的游客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
尽管地理位置隐蔽,鲜少被游客知晓,但灵鹫寺石塔的“分量”却不轻——它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实打实的国宝级文物。据资料记载,石塔原本应为“七塔制度”,象征着“过去七佛”,是佛教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制。可惜岁月变迁,如今仅存四座塔,在万象山公园里自南向北依次编号为1至4号。四座塔的外观与结构大致相同,只是1、2、4号塔的塔刹有所损坏,3号塔保存相对完整,成为研究石塔原貌的重要依据。
走近细看,每座石塔都小巧而精致:通高4.2米,塔顶高2.0米,属于“窣堵坡”式小型石佛塔,整体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比例约为塔座一分、塔身一分、塔顶及塔刹二分,显得匀称而庄重。塔基为六边形,稳固地扎根在岩坡上;塔身呈椭圆形,中空设计,内壁中缀有佛像,外壁则刻有铭文与石刻装饰,铭文虽历经风雨有些模糊,但仍能辨认出部分字迹,为研究石塔的建造年代与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塔顶的塔刹虽有损坏,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工艺,线条流畅,细节饱满。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四座石塔均为南宋时期的建筑,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它们在建筑形制、工艺特征上基本一致,仅在雕刻题材上略有差异——有的塔身刻有莲花纹,有的则刻有佛教人物,每一处雕刻都细腻生动,展现出宋代精湛的石刻技艺。对于研究宋代佛教文化、佛塔形制以及雕刻风格而言,灵鹫寺石塔无疑是“活化石”般的存在,学术研究价值极高。
如今,这四座南宋石塔静静地立在万象山公园的山林间,听着山间的风声,看着瓯江的流水,也见证着丽水这座城市的变迁。它们没有宏伟的规模,也没有华丽的装饰,却用低调的姿态,守护着一段千年的历史记忆。
好多游客来到浙江丽水的万象山公园,或许会在山间步道上散步,在观景台欣赏瓯江风光,却未必会留意到这处藏在绿植间的国宝,也正因如此,灵鹫寺石塔才更显“低调”与珍贵。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 你还想来亲眼看一看吗?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