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合唱《黄河之滨也很美》
夜幕初垂,黄河水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风裹着秋意轻轻拂过。9月1日晚,盐场堡码头的游船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小愿大爱·筑梦金城”文化助残系列活动之“灯影河声歌盛世”正式举行,60余位残障人士应邀到场感受了这条享誉全国的水上旅游航线——“夜游黄河”。一路上,他们在船头不大的舞台上深情高歌、尽展才艺,为家乡、为祖国献上了最诚挚的祝福。
丰富残障人士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在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兰州市图书馆不断加强文化助残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特色化、实效化,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残障人士喜闻乐见的阅读推广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残障人士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残障人士文化需求,显著提升了残障人士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小愿大爱·筑梦金城”文化助残系列活动自2023年正式启动,3年来始终秉承以“希望、梦想、关爱、圆梦”为核心价值,力求通过文化扶持与辅助策略赋能社会弱势群体,助力其追求个人梦想与潜能的释放。截至目前,已先后开展了数十场形式多样、温暖贴心的文化助残活动,惠及数百位残障读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本次活动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甘肃省助残志愿者协会、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兰州市图书馆、兰州文旅集团、兰州水运集团有限公司承办,进一步丰富残障读者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展示残障群体的风采,让残障读者沉浸式体验城市发展与历史传承的双重温度,营造“平等、参与、共享”新风尚,推动文化助残深入人心。
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威表示:“这一次,我们以黄河为载体,以文艺表演为纽带,串联起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温暖,铺展了时空与梦想的对话,共赏灯影河声中的黄河之滨盛世之景。期待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扶残助残的风尚浸润更多人的内心,共同为美丽兰州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温暖底色。”
一场“平等、参与、共享”的温暖对话
晚上7点半活动正式开启,游船上观众坐得满满当当。吹着凉爽的河风,60余位残障读者在志愿者的悉心照料下,沿着黄河风情线开启了这场特别的夜游,用歌声、演奏与朗诵,在黄河的涛声里点亮了一场关于“平等、参与、共享”的温暖对话。
舞台中央的背景板上,“灯影河声歌盛世”七个大字被黄河夜景衬得格外醒目。主持人刚报出第一个节目,台下就响起热烈的掌声——七里河博爱艺术团带来了小合唱《黄河之滨也很美》。表演者中有的戴着助听器,有的拄着双拐,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灯光照在她们的发梢上仿佛镀了一层暖金色,连拐杖的金属扶手都闪着跳跃的光斑。
“不光有黄土高坡黄土高坡,还有花儿唱你我……”表演者们的嗓音带着一股扎根土地的力量,整首歌里她们的眼神始终望向远方,眼中映出的是黄河之滨的灯火阑珊。
“我在这儿生活了40年,闭着眼都能数出中山桥上有多少盏灯。”演出结束后,一位表演者搓了搓手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是需要帮助的人,今天能站在这儿放声歌唱让我激动不已,这趟旅程必然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紧接着,舞台上的精彩节目一个接一个。视障读者吴晓燕带来了女声独唱《祖国,我为你干杯》,她的声音清亮得像山涧泉水,唱到“双手举杯”时,她微微扬起下巴的动作,让前排观众忍不住跟着轻声跟唱;杜当愚表演的是配乐诗朗诵《红铁》,他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上挥舞有力的手势,把“淬火的意志”演绎得淋漓尽致;潘中华的笛子独奏《查尔达斯舞曲》表演得清亮、流畅,指法灵活得让人惊叹。一位志愿者悄悄地说:“这首曲子他练了足足3年。”
“母亲牵着我们的手,走了很久很久的路,然后她放心地把我们交给了这个复杂的世界。母亲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遇见很多在生命中为我们掌灯的人……”演出中最催泪的莫过于岳文霞、杜当愚带来的配乐诗朗诵《掌灯的人》。
他俩站在话筒前将手贴在胸口,指尖微微发颤,声音却十分坚定,台下的观众听着听着有人便忍不住抹起了眼泪。一时间,所有人的影子都在游船上交叠成一片跃动的光斑,照亮着每个人湿润的眼睛。
实现心灵的双向照亮
一路上,轮椅碾过木栈道的“咯吱”声,盲杖轻点地面的“笃笃”声,与岸边散步市民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最自然的序曲。
“以前总觉得夜游是别人的事,我们正常出个门都不方便,更不敢想坐游船的事。”潘中华是位视障人士,他摸着栏杆笑着说:“今天志愿者推着我上了船,一路上还讲解了沿途的风景,我已经在脑海里想象出路灯照着河面像撒了碎金子的美丽景色,让我闭着眼都能感受到风里的花香。”
一位肢体残障人士每到一处,都要举着手机拍照录像,他说:“我想录下黄河的水声和沿岸的万家灯火,毕竟像这样能自由欣赏外面世界的机会并不多。”
这场夜游没有预设时间,游船一路上慢慢悠悠、走走停停。伴着动人的歌声和诵读声,有的人依靠着栏杆吹吹风,有的人则始终关注着舞台上的表演,还有的人时不时为自己留下最美的身影。
当游船走到“黄河第一桥”中山桥下时不得不驻留了几分钟,因为精彩的演出瞬间吸引了桥上人流如织的观光游客。人们停下了脚步,从桥上凝神注视着这艘满载着欢乐的游船,有人挥舞双手,有人报以热烈的掌声,与船上的歌声交相呼应。
这一刻,船上的人们也仰起了头,目光投向了那些攒动的人影,嘴角忍不住扬起了开心的微笑。视障读者们虽看不见桥上的身影,却听得见掌声如潮水涌来,他们的手指开始轻轻摩挲着桌面,仿佛触到了那些未曾谋面的人们。
观众席里,不仅坐着残障朋友的家人、志愿者,还有一些专程赶来的普通市民。当晚舞台上,那些或激昂、或温柔的声音,也早已与黄河的风融在一起,成为了他们心底最温暖的风景。
“这是一场无需言语的对话,桥上是匆匆路过的日常,船上是用心绽放的生命。”兰州市图书馆馆长王红芳由衷地说:“这些掌声穿越了距离将欣赏升华为共赏,让人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残障群体并不是被同情的对象。在当今温暖的社会大家庭里,他们也可以与所有人一样成为追光者。当然,这也是对我们文化助残活动最大的褒奖,因为助残的意义也是心灵的双向照亮。”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