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贵州教育报·少年派周刊》
在黔西南州,“加油文化”源远流长,它蕴含了先辈们坚韧不拔与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当地精神文明的瑰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本期少年派·写作营,黔西南州的少年们记录下他们走进兴义万峰林景区,来到普安红茶园,踏上晴隆二十四道拐公路,去寻找“加油密码”的故事。他们明白了“加油”并不只是口号,它更应该是用力握紧手中的笔,挥洒汗水去奋斗,去研究探索科技,与时代紧密接轨,努力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奉献力量。
黔茶飘香的秘密
兴义市阳光书院八年级(2)班 刘如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轰隆声中裹挟着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当它们在时间的作用下发酵出芬芳,你便可从中窥见它们的密码。
当黔西南这颗耀眼的明珠在人世间闪烁,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普安红”。也不是因为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而是我的一位大朋友曾带我领略过这黔西南精神象征之一的奥妙。
她,一个年过四十的有些矮小的中年女子,谈不上现代的“白富美”,却在采茶者中有一席之地。我亲切地称她为白大婶。
当我头一次品尝到茶中蕴含的韵味,我便对那些采茶的人们幽然生出几分敬意。而她将几片烘干的茶叶放到我面前,问:“怎么样,想不想吃吃苦?”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一口答应下来。
三月份,茶叶浑身上下都弥漫着春日的芬芳,走在茶园里,叶片无一不舞动身躯。万物都攒足了劲儿向上拔尖。
才下过雨,清晨的薄雾在山峦中氤氲。园间小径些许泥泞,却挡不住白大婶摘茶的步伐。一个农家常用的大背篓歪斜地打在她身上,汗液在发梢中凝练。看得我害怕她被那微风吹倒,但她非但没有,反而加快步子,将两只劳作布满茧的手舞得飞快。叶香混杂着雨后的清新浸入鼻腔。
就这样看着白大婶工作了一个星期,我也是看透了。白大婶这不辞劳苦,忍累做大事的情态,我一直苦寻——中华的优秀精神:毕竟十分值得学习!
而这之中,我三番五次地想亲身体验这过程,却都被霜满泥泞的小路劝退。“你别看这路烂,这茶叶长得好着嘞。”白大婶将一撮茶叶捧起,似是将清香播散在人间,“像你们这些小年轻,可别怕行动,别忘了,三月的茶最新鲜,而你们在这个年龄,也该像茶叶一样,加油拔尖向上长啊!”
话并不难懂,但当我第一次行动,却惨遭“为难”。
先说那竹篓,如和我搭不上号的大枷锁,刺得我背生痛;而手呢,也像扯线木偶似的,直直不听使唤。所以导致白大婶已有了两大筐战利品,我却仍然“颗粒无收”。而当我痛不欲生之时,一颗雨点打在了我的额头上。我便猛地窜出茶地。高呼“打道回府”而白大婶却将身子又一次探入茶树中。
暴雨倾盆而下,白大婶却仍机械地行动着。我立在原地,暴雨便不加掩饰地冲刷,湿热的感觉糊满了双颊,豆大的雨点使我的心猛地震荡。
我也是打那时起才明白,有时一个劳动者不是仅为了劳动而劳动,当你用心去发现,才通晓他们劳作,是为了传承精神、延续历史——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加油不仅仅是一种口号。
那场雨后,我因生病回了家,便久久没看见白大婶。数个月后,她来我家做客,留下一罐炮制好了的“普安红”,她充满感染力的微笑至此成为永恒。
为什么能背得动那么大的背篓?为什么能在大雨滂沱时安然不动? 之前的不解之谜逐渐解在心扉:因为她的坚韧、不懈,也因为其间的加油精神。
仔细品学茶尖韵味,用心摹刻肺腑真言;用行践行加油文化,用心发扬华夏文明。当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黔味茶香便又一次飘扬在身旁,成为记忆的密码。
这片广袤而迷人的土地啊,孕育着数不尽的经典,“加油文化”贯彻黔西南今天的辉光,也照亮黔西南未来的花路。而作为新时代青年,续写加油华章应携着缕缕茶香,走向今后每一次的成长密码。
指导老师:陈跃翠
更多内容
贵州教育报记者 潘国虎 整理
编辑 陈茜茜
二审 廖波
三审 刘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