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皖新闻】
夏季夜间气候凉爽,合肥大蜀山成为不少市民休闲登山的热门选择。但需注意的是,夏季是蛇类活动的高频期,其中合肥地区常见的短尾蝮蛇,因习性与人类活动区域重叠,易引发咬伤风险。
8月25日,大皖新闻曾报道合肥市民李女士在夜爬大蜀山时遭短尾蝮蛇咬伤一事(此前报道:),引发市民广泛关注,不少登山市民也因此产生担忧。
近日,大蜀山森林公园特别发布防蛇与急救指南,提醒市民安全登山。
防蛇指南中介绍,安徽虽有金环蛇、银环蛇等多种毒蛇分布,但合肥大蜀山区域目前仅发现短尾蝮蛇活动。这种蛇体型不大但毒性较强,头部呈明显三角形,背部为灰褐色或棕色斑纹,与泥土颜色接近,不易被察觉;其瞳孔垂直,夜间活动时视觉敏锐,且因长期与人类共处,对人警惕性较低。多数咬伤事件源于市民误踩。
短尾蝮蛇的咬伤具有典型特征:伤口通常有两个间距约1厘米的毒牙小孔,初期可能仅轻微渗血或肿胀,看似不严重,但毒素(含神经毒素与血液毒素)会快速扩散。若未及时处理,几小时内肿胀会蔓延至肢体,皮肤可能发黑、形成溃疡,2天内未接受治疗甚至会危及生命。从活动规律来看,该蛇在夏季早晨、傍晚及雨后初晴时最为活跃,此时潮湿环境不仅利于其活动,也会吸引昆虫、蛙类聚集,为蛇类提供充足食物。
大蜀山森林公园提醒,为避免被蛇咬伤,市民登山时需做好防护,具体包括尽量避开雨后和夜间时段登山,如需夜间前往,务必携带电筒、登山杖,提前备好净水与应急药物;行走时优先选择大路,不擅自穿行小路,不穿拖鞋、凉鞋,全程集中注意力,不看手机,留意脚下路况,防止误踩蛇身;需知晓蛇类是生态链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情况下“人不犯蛇,蛇不犯人”,登山时应敬畏自然,主动避开高危时段与复杂地形。
此外,市民若在登山途中偶遇短尾蝮蛇,正确应对方式很关键。距离较远时,应缓慢反向退开,避免发出巨响惊动蛇;距离较近时,保持静止不动,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可缓缓将背包或外套移至身前,若蛇有异动,及时用背包或外套覆盖压制;若遇蛇追赶,需沿“S”型路线逃跑,切勿直线奔跑。
如一旦不幸被蛇咬伤,则需立即按以下步骤急救:(1)冲洗排毒,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检查是否有毒牙残留,若有需及时拔出;同时从伤肢近心端向伤口方向轻柔挤压,促进毒液排出,严禁用嘴吸毒液或割开伤口。(2)科学结扎,让伤肢停止活动并保持最低位置,用橡皮筋、布条等在伤口近心端约10厘米处结扎,松紧以能伸入一指为宜,避免影响血液供应;结扎前需取下伤肢上的戒指、手镯、手表等物品,防止后续肿胀造成伤害。(3)记忆特征,尽可能记住蛇的外貌(如斑纹、头部形状等),为医生后续针对性用药提供依据。(4)紧急送医,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途中避免受伤者运动,确保其保持平稳状态,为救治争取时间。
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呼吁,市民夏季登山需提高防蛇意识,牢记防护与急救要点,既能享受户外乐趣,也能保障自身安全。
大皖新闻记者 孙召军
来 源:大皖新闻
编辑:徐海燕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