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九届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观众体验VR技术
小朋友与内蒙古博物院在第五届中蒙博览会推出的机器人“智慧馆员”握手
日前,第九届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呼和浩特举办。佩戴VR眼镜的观众伸手触摸虚拟的阴山岩画,耳畔立体环绕着敕勒川的啾啾鸟鸣、华严金塔的叮咚风铃,甚至牛奶装罐的咕嘟声响,堪称一场耳朵的沉浸式文化SPA。呼和浩特的文博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苏醒,以创新与创意为古老文化注入全新脉动。
呼和浩特文博新图景的构建,核心密码在于科技赋能下对传统观展方式的革新与突破。近年来,呼和浩特各大文博场馆纷纷引入VR、AR等前沿技术,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可感可触的体验。在昭君博物院,观众眼前的美人年画竟能“活”起来翩然起舞,观众亦可融入画中,成为画中人物。丰州故城博物馆则利用数字照片与VR技术生动复现白塔的历史变迁,观众戴上眼镜即可“步入”塔内,细览其精妙构造与岁月留痕。
“很多项目都能亲身体验,非常吸引人。”游客张女士在馆内兴奋地告诉记者,“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博物馆资源丰富、展览水准高,还有很多跨区域合作展,能在这里集中欣赏到如此多元的文物,确实很棒。”
8月25日至31日,第五届中蒙博览会在呼和浩特举行。内蒙古博物院在内蒙古形象馆呈现的两项创新展示内容,凭借人形机器人“智慧馆员”与空中文物成像设备,成功聚焦了全场目光。
据了解,这两个机器人不仅具备基础的展馆导览和文物讲解功能,还可实时解答观众提出的各类参观问题。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它们还能生动演绎北魏乐舞以及传统舞蹈《鸿雁》等节目,直观展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博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成果,引得不少观众驻足观赏、连连称赞。
“这些智能设备特别受大家欢迎,尤其是孩子们对此充满了好奇。”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形式,让更多人真切感受到科技给文博行业乃至其他各个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
博物馆若仅止步于文物静态展示,无疑是对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一种融合“文创+科技+场景”的创新运营模式蓬勃兴起,精准呼应了当下观众热衷集章与收藏文创的潮流。呼和浩特博物院以“一院六馆”的文物菁华为灵感宝库,打造了“文创青城”品牌矩阵。那些曾静卧于玻璃展柜中、令人屏息凝神的文物瑰宝与城市印记,如今被匠心转化为一系列可亲、可玩、可拥有的生活潮品。引人忍不住“端盒”的文物盲盒、憨态可掬的呼和浩特特色小吃烧卖玩偶,以及复刻博物馆建筑神韵的精美生活小物……这些脑洞大开的创意让历史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感觉这里的文创做得特别有意思。”市民孙丽娟指着手中的小物件赞不绝口,“尤其是博物馆系列的冰箱贴,做得极为精致。我最喜欢这个小烧卖造型的,它本身就是呼和浩特市的标志性美食,现在变成文创产品,等于能把这份‘家乡味’永久带在身边。”
从沉浸式观展的革命性变化到文创产品的创意迸发,呼和浩特正以数字生动铭刻这座城市的文博“高产”与“高能”。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博物院精心策划推出超过20场高品质文物艺术展与历史文化盛宴,其中包括15个基本陈列、4个临时展览及3个馆际合作展览。仅2025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博物院参观人数就高达83.76万人次。在文创领域,累计开发涵盖27大品类、30个系列、170款之多的产品,构筑起丰富多元的文创生态版图。
当科技唤醒千年文物的静默,当创意让历史变得可亲可感,呼和浩特文博行业的疆域正在拓宽延展。每一件文创产品都是历史与现代的私语,每一次VR穿越都是古今边界的消融。呼和浩特正用科技与创意的魔法棒,让博物馆不再是历史的冷藏室,而成为文化活水的源头。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杨彩霞 文/图)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韩舒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