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剑门蜀道、女皇故里、红色热土、康养胜地”文旅品牌。在历史长河中,广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廉洁文化作为其中一颗璀璨明珠,与蜀道文化、三国文化、历史名人文化、革命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奏响独具特色的蜀道廉韵。8月1日起,“蜀道清风”微信公众号推出“蜀道廉韵”周末特别栏目,带您探寻广元跨越千年的廉洁印记,感受廉洁文化绽放的时代光芒。
中国红军城:纪律严明 军民相亲
中国红军城。 中国红军城位于广元市旺苍县东河镇,占地约1.5平方公里,这里曾是川陕苏区后期首府,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的集结地,汇集了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等46处党政军领导机关旧址,也是全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遗址点最多的红军遗址群之一。
中国红军城蕴含的廉洁因子红四方面军在旺苍驻扎期间,高度重视组织纪律建设,川陕省委、省政府要求红军官兵时刻保持和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与私有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形成了“十三不”“七条行动准则”和“十条纪律规定”等一整套深入民心的优良作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部旧址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部旧址。
1933年6月,红军在取得“反三路进攻”胜利后,从阻击战转守为攻,主力部队红73师一路高歌猛进进驻旺苍老城。进入旺苍后,红军队伍严守纪律规矩,规定驻地首先征用宫观寺庙,其次是没收土豪劣绅宅院,最后才考虑协商借用居民房屋。因此,为了不扰乱老百姓正常生活,师长王树声决定将当地的财神庙作为师部驻地。不久之后,红四方面军在旺苍木门寺召开了扩军会议,驻防旺苍的红73师扩为红31军,财神庙也正式成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部。如今,这里成为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内展示有曾经在旺苍战斗生活过的144名将军名录,名录排首的便是大将王树声。
纪红巷
纪红巷。 在红军城内有一条小巷名为纪红巷。红军进驻旺苍初期,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红军被称为“赤匪”,老百姓以为红军就是土匪,人人避而远之。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红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很快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红军城内纪红巷便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将“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的三大纪律以及“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六项注意的场景在墙上以浮雕的形式展示出来。“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既是当时先辈们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要严于律己,不损害群众一丝一毫的利益。
工农剧团
工农剧团旧址。
红军进驻旺苍后,在文昌街王家大院里建起了川陕省苏维埃工农剧团。为响应中共川陕省委提出的“各项工作,宣传要打先锋”的号召,工农剧团创作了大量的文艺宣传作品,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吸引了旺苍老百姓,在广泛深入宣传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及革命主张的同时,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将宣传工作的号召、引导和教育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帮助红军迅速在旺苍打开局面。如今,这里保存着大量的红色歌谣、石刻标语、文武场乐器等,展现了川陕苏区时期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新生政权和红军的拥戴,反映了军民齐心的革命氛围。同时,这里还是旺苍县的廉政教育展厅,展陈了红军 “十三不”、“七条行动准则”等多个铁规钢纪和多则红军将领以身垂范的生动故事,教育后来者要以身作则,严守纪律规矩。
刘瑞龙红军小学
刘瑞龙红军小学。
刘瑞龙红军小学的前身是旺苍东河小学,始建于1876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老校。1933年至1934年间,时任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刘瑞龙同志,坚持红军发展到哪里,就把党的宣传工作做到哪里,不仅在旺苍组织成立了文艺队、工农剧团,还在东河小学开办了红色学校——旺苍坝列宁小学,亲自编写读本、编印报纸,积极培养革命骨干,传播革命火种。2011年10月,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研究决定,同意在旺苍县东河小学建立“四川广元旺苍红四方面军刘瑞龙红军小学”。如今,刘瑞龙红军小学充分践行“红”“廉”结合教育理念,将本土红色资源和廉洁因子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红色+廉洁”育人实践体系,是广元市清廉学校建设的示范单位。
瞻一座城池解读英雄生死义,筑百年梦想担当华夏复兴人。中国红军城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静静屹立,见证了我党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在这里,红军部队纪律如铁赢得了民心,军民相亲的故事常常上演。我们要弘扬红军队伍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做好新时代“红”“廉”文化结合文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走好群众路线,严守纪律规矩,心系群众、勤政为民,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