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行程由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出发,沿合习公路(四川境内编号S308,贵州境内编号S208,以下均称‘合习公路’)向南到达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沿途分别探寻拍摄了磨刀溪川黔省际边界点与黔省内部的瓦店子赤(水)习(水)县域交界处以及赤水市东部长沙、长期、官渡三镇(官渡为习水老县城)。习合公路前身为1988年建成通车的马合公路(习水县马临镇—合江县密溪沟码头),全长93公里,最初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①,此后升格为省道。这条公路连接川黔两省,是习水县城与赤水市东部乡镇通达长江岸畔的一条重要干线,另将辐射仁怀、古蔺、金沙等周边相邻市县。图为合江城东马街聚落,G353国道与合习公路的分岔口。
马街俗称“马街子”,坐落于长江南岸,赤水河与习水河汇流处以东,密溪沟码头所在地。从合江通向贵州的老大路(川黔古盐道之一)就在此起点,承载“川盐入黔、黔货入川”的运输功能。早年这里马帮、盐帮、酒帮云集,并设有牛、马、骡牲口栈房(棚),以便前往贵州作行途驮载之用。而后依航运与盐道开展物贸转口,渐兴集市,马街更加热闹。今赤水河与习水河汇流处东岸仍留存马街子河街(也是老街核心)。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合江县马街乡,辖7个保(甲)。1950年民主建政,其间历经乡镇分合,1958年组建公社②,1984年恢复乡治,1992年撤销并入城关镇。今属合江县符阳街道所辖社区。
合习公路大致沿循了川黔古盐道的走向,从马街聚落南行约8公里到达堰坝场,原合江县虎头镇驻地。而虎头建置(含公社/乡/镇)早期的驻地其实在河坝场,堰坝则是单独另一个建制乡(公社)。1992年堰坝乡并入虎头乡,2003年虎头乡治所由河坝迁驻堰坝③。2013年虎头撤乡升镇,2019年虎头镇与实录镇合并设置荔江镇,堰坝成立社区,每月逢新历147日赶场。堰坝旧称“明坝”,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立合江县明坝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称堰坝乡,因境内溪水与堰渠纵横交错而得名④。
堰坝南场口,路牌上的省道编号则出现了新变化。在此岔路右转(西南方向),可经合江县凤鸣、车辋等场镇,到达贵州赤水市区,全程约45公里。
从堰坝场沿合习公路继续南行,盘越小寨坎坡丘(属川盆南缘低山)到达虎头建置(公社/乡)早期驻地——河坝场。明代万历年间,因在一座形似虎头的山坡上兴建集市,故名(又称‘大头场’),1975年迁场至习水河北岸的河坝头⑤。虎头辖境旧属合江县榕右乡,1950年析设虎头乡,1958年组建公社,1984年恢复乡治,1986年虎头乡就已形成了堰坝、河坝两大聚落,居民多以小商户和小手工业为主⑥,河坝今属荔江镇所辖行政村,每月逢新历369日赶场。
河坝场街市风貌,公路呈一段起伏坡
河坝场南侧3.5公里是川黔两省边界点——磨刀溪。磨刀溪属习水河一级小支流,河道蜿贯川黔。其地名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播州土司首领杨应龙率部叛乱,朝廷派兵讨伐,大军自合江城溯习水河与古盐道进入播州地界(今贵州遵义市域)。某日大军屯兵于小溪畔露营,将士们在此饮马磨刀,加紧备战。霍霍磨刀之声,漫盖溪流水响,“磨刀溪”进而得名。第二种说法则与明末张献忠有关。说法一更接近历史本身逻辑,第二种说法就带有很明显的传奇故事色彩了⑦。
磨刀溪川黔边界点全景,这一区域也是四川盆地与黔北大娄山系的过渡带
小支流磨刀溪涌汇习水河的河口。夏日入汛后,雨季增多,洪患频发,上游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冲积物而至,水面显得非常浑浊。
合习公路磨刀溪桥,全长36米,1988年建成通车,牌子上标注了桥梁载重信息。桥头两端分别单立贵州与四川的政区界桩(川黔省际7号桩,四川编号7A,贵州编号7B)。红圈位置是贵州的7B号界桩。
从贵州一侧眺望四川境内(北向),界桩深深嵌入进了桥梁水泥护栏中。远处居民点也叫磨刀溪,今属合江县荔江镇五亩村3组。
图右竹林遮蔽下的房屋为贵州境内民居,今属赤水市长沙镇笃睦村黔兴组,贵州这边对村民小组没有按编号排序,而是直接称小地名,其实这样更好,能够让乡土小地名或老地名得到传承。
距磨刀溪350米的楠木林居民点,也属于长沙镇笃睦村黔兴组所辖。这里自清代以来,四周就生长了许多野生楠木林,故名。贵州境内还对农舍房屋外立面做了统一风格改造,采用穿斗架构元素,突出地方建筑特色。
这块已废弃的赤水交警部门管理区域牌子,却被当地村民回收用来作为遮挡物,也算是废物再利用吧。
楠木林有座公路桥跨越习水河,并通往赤水市东部的白云、平滩等场镇。图为习水河上游(南向)。
习水河,古称“鳛部水、高洞河、之溪”,发源于贵州省习水县寨坝镇习源村高台子(大娄山脉北坡腹域),河源海拔1270米。流径从源头到习水县程寨镇为西南方向,到程寨往西北方向折转,穿越峡谷至石堡乡,又经官渡、长期、长沙,在磨刀溪进入四川省合江县,再过河坝、荔江,于合江县城西马街子注入赤水河,遂北流约1.5公里,共汇长江,河口海拔210.3米。习水河全长148千米(贵州境内112千米,四川境内36千米),流域面积1667平方公里(贵州境内1550平方公里,四川境内117平方公里),途经川黔两省三县(市),河道蜿蜒,河曲成串。上游河道蜿蜒狭窄,下游渐开宽,亦可行舟。清代仁怀厅地方文献记载:“贩茶小艇系青林,高洞河流几许深......” 。1964年由于四川省合江县在下游拦河筑坝,航运中断。习水河支流密布,县境内共有大小支流122条,总长510.2公里⑧。
习水河上游(北向),河道右侧受冲刷侵蚀影响,形成了一处凹岸。远处红色箭头那里即磨刀溪入河口。
合习公路从楠竹林前行6公里到达赤水市长沙镇,镇北入口处的这块“长沙镇”石碑下,附带“鳛鱼故里”文字介绍。1959年以前习水旧称“鳛部、鳛水”(包括今县、河专名),出自远古鳛国。而鳛鱼便是栖息生活在习(鳛)水河里的一种珍稀鱼类,又叫“鳛鳛鱼”或“会飞的鱼”,但目前已成为传说。相传“鳛鳛鱼”外观形似龙头鱼尾,也是古鳛国先民(鳛人)的图腾与灵物。清代大儒郑珍撰写的《遵义府志》中对此曾记载:“此水(鳛部水)产鳛鱼为他水所无”。鳛是习水河独有,源于斯水⑨。
习水河流至长沙镇北面6公里的磨刀溪进入四川,这里有黔川两省的河道缓冲区,以便两省统一协调管理,共同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长沙镇坐落在习水河东岸丘陵,聚落紧靠大娄山系北坡支脉峰岭——燕子埂(海拔1076米,全镇制高点)。另一条支流登子河由南向北在此汇注习水河,于河口处形成了嘴状三角半岛,因嘴端泥沙堆覆呈长条延伸,俗称“长沙嘴”。清代兴场后,定称“长沙场”。场集旧属仁怀厅赤水里一甲(公元1727年由川入黔),民国四年(1915年)划归新成立的鳛水县,时属鳛水县第一区长沙保董;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立长沙镇。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长沙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再次恢复长沙镇。五十年代民主建政后又与周边乡场几经分合,1958年在长沙场组建红光公社,1959年升设长沙管理区,1961年又改长沙公社。1965年由习水县划归赤水县。1984年恢复乡治,1985年升设长沙镇。1991年笃睦乡并入,延续至今⑩。
习水河畔的长沙镇老街,线状分布。街上仍留存着张爷庙、王爷庙、禹王宫、万寿宫等部分古建筑。
习水河上游方向(南),前方楼盘位置(图右)便是登子河汇注习水河的入河口,“长沙”专名起源地,小地名又称“中嘴上”。现在嘴端修建了一座“鳛鱼广场”,引入文化元素,扼控两河节点。远处高山断层崖壁,根据影像地图示意,为长沙镇东北方向的太公山(属大娄山北坡支系),与另一座“太母山”隔习水河而相望,好似夫妻,欲近不得,欲离不舍⑪。长沙镇距赤水市区58公里,习水县城56公里,合江县城27公里。
长沙镇南行10公里到达赤水市长期镇。长期,旧称“缠溪”,为支流小河溪与习水河融汇处。聚落被小河溪所环绕,根据空间形态俗称“缠溪”,且因“缠溪”二字写法复杂,读法绕口,便谐音简化为“长期”。清代兴场,旧属仁怀厅赤水里五甲,民国四年(1915年)划归新成立的鳛水县,时属鳛水县第一区缠溪保董。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缠溪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设缠溪乡。五十年代初民主建政,1958年组建跃进人民公社,1959年升设长期管理区,1961年改长期公社,时属长沙区。1965年由习水县划归赤水县。1984年恢复乡治,1991年合并石笋、箭滩二乡升设长期镇⑫。
长期镇也坐落于习水河东岸,周围地形均是山地河谷,场镇西南方向的竹叶坪,海拔1247.6米,为全镇制高点。这里距赤水市区68公里,习水县城46公里,合江县城37公里。
长期(缠溪)聚落循河延伸,支流小河溪汇入习水河的河口位于老街南侧。合习公路目前无需穿场,过境路段走习水河西岸跨桥通达。
合习公路从长期镇到官渡镇约10公里。官渡镇位于赤水市东部,距市区68公里,习水、长嵌、淹滩三条干支河流在此融汇。场集东南方向约8公里为长嵌沟峡谷(属大娄山系北坡支脉构造)。结合整体地形环境来看,官渡所处峡谷与山槽缓坝间的地貌过渡带,河流承载了这里早期的交通运输走向。自清代以来,官渡即为习水河航运最末尾(具备‘幺滩’功能),设有塘汛类关卡建制(清代官渡塘)。场集以上受峡谷、险滩所致不通航;以下河段可通中小型木船以及排筏。民国时期,经过民间对个别河段的修整疏浚,官渡至高洞段可通载重量20吨左右木船⑬。另外,长嵌、淹滩两条支流的排筏或小木船也通过短距离航程运输至官渡转口集散。习水县境所用食盐,大部分经习水河运入⑭。一时间这里商贾云集,人口增多,造就了官渡繁荣兴盛的热闹氛围。
由北向南远眺官渡场镇
官渡场镇地跨习水河东西两岸,东岸是老街,西岸为河滨新区。支流淹滩河两岸也有街市呈线状分布。河道中间堤坝,是2014年便开始修建的习水河官渡集镇段防洪工程。
习水河西岸的“河滨新区”风貌,目前镇政府办公点也设在那边。河西也是由淹滩河与习水河汇流形成的嘴状空间。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袁氏家族从江西远途迁徙到此。待落户定居后,他们眼见习水河水流湍急,无桥无渡,行人来往两岸多有不便,袁氏即主动筹资,并由官府出面濒河设渡,泊津两岸,让大家免费过河,遂称“官渡”(最初的渡口设在老街南侧的渔湾村)。明清时期官渡旧属仁怀厅赤水里六甲,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由川入黔。民国四年(1915年)划归新成立的鳛水县,次年(1916年)鳛水县治所由温水迁驻官渡,时属鳛水县第二区官渡保董。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置官渡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与仁礼联保(今渔湾村)合设官渡镇。1950年初习水县治由官渡临时复迁温水,同年迁驻东皇(今县城)。1958年官渡、渔湾、和平、新华(三乡一镇)组建火箭公社,1959年升设管理区。1961年又改称官渡公社,1965年划入赤水县。1984年恢复官渡镇建制,1991年将渔湾、五里、新华、玉皇几个小乡全部合并到官渡镇⑮。
1970年通车的官渡大桥,连接习水河东西两岸,图为东岸的官渡场老街
官渡场老街,河畔线状聚落,依托水运码头繁荣兴盛。远处峰峦绵亘,为贵州与四川的天然分界线,区域地质构造亦称“官渡背斜”(磨刀溪-石堡乡)。山的另一端,是川渝黔边著名户外旅游景区——天堂坝、玉兰山、佛宝森林公园(政区范围均在合江县境内),适宜避暑、徒步、露营、嬉水。
清代仁怀县地图,图片转自网络。此行途经的长沙、长期(缠溪)、官渡三座场镇在民国四年(1915年)之前,均属仁怀厅(县)北部赤水里所辖。
民国四年(1915年)鳛水设县后的辖域范围图。温水分县在鳛水县设立以后不久便撤销了,建制仅存一年(1914年建立,沟通綦岸与仁岸之间的盐业运输重镇)。1959年报因专名首字生僻,简化改称“习水县”。
民国五年(1916年),鳛水县迁驻官渡。1950年初,因受土匪袭扰,4月底县城由官渡临时复迁温水,5月再迁东皇,直至现在(2015年撤销东皇镇,析置东皇、杉王、九龙三大街道)。1951年4月6日,经遵义地委正式批复:“习水县委、县人民政府从温水迁到东皇”⑯。
合习公路从官渡镇折转前往东南方向,便离开了习水河干流,沿循支流长嵌河而行,并在距官渡场镇约8公里的金宝村进入长嵌河峡谷。1965年习水县官渡、长沙两区划归赤水县(含全部公社与大队)。次年(1966),又将官渡区长嵌、新民(大白塘)两个公社复归习水县,进一步扩大了习水县的行政区域。1975年为了支持“长嵌大堰”建设(习水河水利灌溉堰渠工程,主体属赤水市),遂将长嵌公社与大队再度划回赤水县⑰。
长嵌河峡谷里的赤水与习水政区交界点——瓦店子,1975年正式确立(后期陆续开展了勘界工作)。这儿以一座公路无名小桥为划分。个人用红色字体对双方县域专名进行了标注。
习水县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县城海拔约1100米。县城以北为大娄山系北坡众段支脉,习水河、长嵌河等干支河流切割山体,溯源侵蚀,构造深峡裂谷(所属习水河侵蚀低山河谷区与习水河流域低/中山区⑱)
合习公路长嵌沟段,合江方向(北)
长嵌沟峡谷纵贯南北走向,公路区段13公里(22km-35km之间),时而险峻开阔,时而深幽狭窄,海拔约400-1000米不等,总体面积约40平方公里,峡谷内土壤则为紫红色酸性⑲。长嵌沟峡谷所属赤水-习水丹霞景观风貌区,地层为侏罗纪(上统蓬莱组)、白垩纪(嘉定组/群)砂岩。红色沉积物,故名“丹霞”;砂砾特性强,极易受侵蚀、风化或坍塌。图为长嵌沟瓦店子(赤水市境内),山峰顶端呈现出凹凸不平、褶皱层叠的丹霞砂岩崖壁。合习公路自崖壁下方蜿绕穿行。
丹霞地貌主要以高原峡谷型和山原峡谷型为主,峡谷深切,地面破碎,地势起伏大。海拔最高处约1730m,最低处240m,拥有多级地形面。白垩系嘉定群是遗产地丹霞地貌发育最为核心的物质基础,以河湖相厚层块状的红色砂岩夹粉砂岩为主,岩石坚硬,抗侵蚀性强,垂直节理发育,多发育峡谷崖壁等高大雄伟的丹霞地貌形态。侏罗系地层以紫红色、紫灰色砂岩、泥岩、页岩为主,岩性较软,抗侵蚀性弱,主要以剥蚀—侵蚀红岩低山、丘陵等地貌形态为主,边坡和缓⑳。
图中左侧长嵌河河道中散落着无数圆状砂岩石块,因重力崩塌、且受流水侵蚀/溶蚀/剥蚀等多种原因所导致(岩性较软,侵蚀程度很差)。
长嵌河,习水河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习水县杉王街道羊九村石碑头(中山区),过太平村、伏龙坝(长嵌沟村驻地)、瓦店子而进入赤水市,再过金宝村、官仓坝,终在赤水市官渡场镇南侧鱼湾村汇注习水河。河长38.5千米,流域面积239,8平方公里。自然景观奇特,为省级风景旅游区㉑。
长嵌沟瓦店子(习水县境内)的丹霞砂岩崖壁,山体海拔比赤水市境内的更高。沿途公路边随时都可见需要注意滑坡落石的安全提醒告示牌。这处边界点没有看到官方设置的编号界桩,两侧基层建制分别为:习水县杉王街道长嵌沟村埂上组VS赤水市官渡镇金宝村长嵌组,赤水与习水所辖的村民小组均以小地名相称,未用数字排序。
瓦店子,按照地名释义与场景功能,原为交通路线上开设的“幺店子”,并为来往行人提供便捷食宿。而现在这里确实也有两家餐饮饭店,主要经营鱼、鸡等一系列江湖硬菜。或许味道不错,每天都有来自习水县城或周边场镇的居民开车来此吃饭,如果是周末还会更多,本来就不大的停车场几乎被车辆挤满。
由于地处政区边界,瓦店子处还设有道班(公里基层维护点)以及全国公路交通情况调查站等相关配套机构。
习水县生态自然环境优越,全县森林覆盖率63.22%,拥有5万公顷地球北纬28°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1992年保护区经习水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4经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自然保护区各类植物有266科765属1674种,各类动物49目252科143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4种;二级重点保护有28种㉒。
长嵌沟峡谷属于该自然保护区核心范围之一,习水县生态环境局在瓦店子设立了这块信息标识牌,具体可扫码了解生态详情。
1981年版《四川省地图集.合江县分幅》将周边毗邻区域的要素信息亦有拓展标注。蓝色圆圈是磨刀溪川黔省际边界点(两省7号界桩位置),红色圆圈是长嵌沟赤水、习水县级交界处。那个时候合习公路尚未全线贯通,只能到官渡,官渡以南的长嵌沟、习水河峡谷内均无公路通达,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才逐渐改变这一区域的交通现状。
文尾备注——
① 多彩贵州网:《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潮起云涌间 贵州之变从这里开始》 2018年12月14日 刘竹寒
② 1987年《四川省合江县地名录.城关区.马街公社》第10页
③《合江县志1986-2005.政区.建制乡.虎头乡》 84-85页
④ 1987年《四川省合江县地名录.凤鸣区.堰坝公社》161页
⑤ 1987年《四川省合江县地名录.凤鸣区.虎头公社》173页
⑥《合江县志1986-2005.政区.建制乡.虎头乡》85页
⑦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磨刀溪 词条
⑧ 1995年《习水县志.自然地理.水文.地表水.习水河》98页
1999年《巴蜀江河词条.川江水系.习水河》74页
⑨ 公众号“习闻乐见”:习水跨界科考丨探秘古鳛国“会飞的鱼” 2016年9月10日
⑩ 1986年《贵州省赤水县地名志.长沙区.长沙公社》194页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贵州省赤水市长沙镇 词条
⑪ 1986年《贵州省赤水县地名志.长沙区.长沙公社》194页
⑫ 1986年《贵州省赤水县地名志.长沙区.长期公社》207页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贵州省赤水市长期镇 词条
⑬ 1990年《赤水县志.交通.航道.习水河航道》352页
⑭ 1995年《习水县志.交通.水路.习水河航道》375页
⑮ 1990年《赤水县志.建置地理.县城乡镇.官渡镇》84页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贵州省赤水市官渡镇 词条
⑯ 1995年《习水县志.建置沿革.习水建置》56页
⑰ 公众号“红色河畔”:习水县城三迁的历史故事 宅夏 2020年2月26日
⑱ 1995年《习水县志.自然地理.地貌分区》79页
⑲ 公众号“生态地标”:习水长嵌沟 刘俊燕 2018年6月13日
⑳ 中国自然遗产网站:“贵州赤水丹霞” 介绍
㉑ 1995年《习水县志.自然地理.水文.地表水.长嵌河》99页
㉒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贵州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