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的时节,开阳县高寨乡一架架风车在青山间迎风转动,与日出云海、落日晚霞交相辉映。一场“爽爽贵阳·硒养开阳”高寨乡2025年“一路高歌·万山寨舞”风车云海音乐会文明实践活动精彩上演,成为广大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活动现场,风车叶片转动的“呼呼”声与舞台上的旋律奇妙共鸣,不少当地村民自发登台,踏歌而舞。在正式表演中,原生态的民族歌曲与现代乐队的流行曲交错上演,让现场的游客们感受到了属于高寨乡文化活动的魅力
这是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开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系统推进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通过建设文化展览馆、修复历史遗迹、支持民族节庆活动和传统手工艺振兴等方式,有效激活民族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初步形成了文化赋能旅游、教育、经济的多元发展格局,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文化动力。
创新传播方式 抓实文旅宣传
依托平台借船出海,借助省、市“多彩贵州”“爽爽贵阳”宣传平台,重点推介南江大峡谷、十里画廊等旅游资源,立体展示开阳旅游形象;依托资源打造特色节事,以十里画廊乡村旅游文化节、南江漂流越野赛、赏花季等大型活动为引领,联动枇杷文化节、茶文化节、“六月六”等特色节会,有效集聚旅游人气;依托媒体开展多维营销,整合网络、报刊、杂志及声像媒体等现代宣传手段,全方位开展开阳旅游宣传促销;依托合作伙伴拓宽宣传网点,加强与省内外客源地旅行社、旅行商、景区企业及旅游协会的沟通联动,建立联姻关系与友好景区合作机制,丰富宣传渠道;依托游客推动全员宣传,通过征集游客意见建议,持续完善接待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以优质体验实现游客口碑传播。
深耕民族文脉 挖掘文化遗产
采取出版水东文化书籍,传承非遗等形式,守住文化根脉,确保永续传承。
整理文化古籍。围绕开阳作为水东文化发祥地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梳理水东文化。先后召开两届水东文化研讨会,编辑《贵州水东文化研讨会文集》两本,公开出版《千年水东》《马头村志》《土司制度论稿》《中国丹砂文化探索》等系列书籍,同时聘请专业团队系统梳理水东文化脉络,为水东文化赋能开阳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传承非遗。结合开阳县城正街街坊打造,积极梳理开阳历史文脉,推进开阳历史文化馆建设以打造文化地标,目前已完成馆舍建设及6万余字展陈大纲编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对民族古籍、民间技艺等传统文化资源,通过文字记录、影像资料等形式进行保护整理,并积极开展传承工作。目前县域内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12项、市级16项、县级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14人、县级38人,建成2个县级非遗工坊,还在明德广场打造小花苗非物质文化体验馆等非遗体验场所。文物资源保护工作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全面开展文物资源摸底、保护修缮、日常养护和巡查监测。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5处、市级8处、县级32处),革命文物名录12处。已完成马头寨古建筑群一期修缮及防雷、消防工程,茶山关红军长征步道修缮工程,同时完成46处文保单位“四有”档案建立和县级及以上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建控地带“两线”划定工作。
推动文旅融合 创造文化产品
从市场化、艺术化、品牌化等“三化”发力,着力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上下功夫,推动文化与旅游高质量发展。
聚焦文化景观打造。着力丰富供给体系,围绕水东土司文化、民族与民俗文化为核心,依托开阳独特的乡村民俗与乡土风情,对十里画廊进行资源整合与文化包装,形成“旧林故渊、古风河韵、万寿古桥、马头古寨、玉水金盆、云山茶海、水调歌头、书香门第”八大景观。建设水东文化陈列馆、明德广场、布依十三坊等实体设施,并对张学良幽禁处旧址进行保护修缮。水东乡舍旅游公司等企业积极发展地域特色业态,推出明德草堂、土司官宴、乖西酒、南贡茶等具有鲜明水东文化符号的旅游产品。
聚焦红色旅游开发。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开阳段建设,结合楠木渡镇胜利村红色美丽村庄规划,以茶山关红军步道、渡口、指挥所、烈士墓等遗址为载体,在保护优先前提下利用闲置资源,建设“红军三过开阳”陈列馆、茶山关古渡碑房、红色讲堂和红色书屋等重点项目。以白果组、青岗湾组为重点,通过红色故事演绎和历史场景复原,引入草鞋铺、榨油坊、盐铺、红色课堂等体验业态,增强项目互动性与可持续性,夯实红色文化发展基础。
演绎民族风情 享受文化盛宴
围绕开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打造了一批兼具水东文化特色与地域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项目,不断丰富民族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丰富文化载体。在“爽爽贵阳·硒养开阳”避暑季期间,开阳推出了以“水东狂欢夜”为主题的民族文化风情节,通过篝火晚会、非遗展演、广场舞汇演等多元形式,将舞龙、舞狮、花灯、布依坐夜宴体验及歌唱比赛等节目有机串联,为宁静的十里画廊注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活力。
厚植文化底蕴。深入挖掘水东历史中的经典题材,如刘淑贞与奢香夫人的故事,创排了《刘淑贞卷裙千里告御状》情景剧,并融合以往广受欢迎的《恋恋布依》《千年的蒲窝八寨》等剧目,以及高台舞狮、阳戏、地戏等非遗项目,辅以《富硒开阳》《美丽的家乡开阳》等本土歌曲,正着力打造一台适合在各景区巡演的综合性文艺演出。此举既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有效宣传了开阳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此外,按照均等化、标准化原则,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优化提升县、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阵地,并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依托,通过统一服务供给、服务标准和管理机制,形成“1+18”的县-乡两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经过多年努力,已建有1个县级文化馆(三级)、1个县级图书馆(二级)、18个文化馆分馆、18个图书馆分馆、1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个特级文化站、1个一级文化站、11个二级文化站、4个三级文化站)。
杨刚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