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按日历的排法,就是七月十五,但在广西,一般来说都没有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概念,只知道这时候叫“七月十四”,鬼节,当然,这也是长期历史沉淀下来的说法了。
反正七月十四就是广西的(西南地区也有很多地方过七月十四)中元节,最热议的,就是鸭子的命运,还有施幽的烛光。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只知道这一天是吃鸭节,鬼节,给先人烧点纸钱,要进行一次祭祖,仪式感很淡了,但要讲过去的故事,那七月十四在广西传统中分量是很重的,一年中的四大祭日之一。
连广西的一些旧地方志都有载:“一年大节无以过此,‘元旦’‘除夕’不能及也”(《上林县志》);“较新年尤重”(《武鸣县志》);“士农工商皆休业”(《广西通志》)。
哪怕是现在仪式已经淡薄,在广西的一些小城,还有保留有一些节日“意思”的,如桂平,有些商铺都是早早关门歇业回家就是为了整鸭祭祖,市场上与“鸭子”相关的商业交易激增。
这么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自然就有自己的特点了。就以节日时令味道来说,除了鸭子,还有两样,那就是蕉叶糍与灰水粽。
所谓的蕉叶糍,灰水粽,简单来说就是用蕉叶包的糍粑,用草木灰泡过的粽子。
可能现在的人感觉不到蕉叶糍,灰水粽的特别,但在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般来说,一年中只有到了七月十四,才会见到有人做蕉叶糍,灰水粽,是正宗的过节才能见到的东西,平时可舍不得,也不会做。不像现在,物质丰富,市场上都形成买卖商品了,人们只要想吃,365天都可以自己做或是到市场买。
那在以前,为何这个节才有蕉叶糍,灰水粽呢?这就是传统的东西了。
蕉叶,在南方地区很常见,像在桂平,城外,乡镇中随处可见,蕉叶本身体量就大,长得好的几米长,几十万厘米宽,用于包裹食物很是方便;而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及生活条件制约,在一些方,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遇上一些隆重的节日,人们往往就摘几张蕉叶,放在簸箕上,就把一些食物放在上面。
所以,蕉叶也就人们生活成为十分常见,常用的食物“盛具”之一了。同时,在古代的传统文化中,有些节日里是不能起火热食的,如七月十四,广西就有吃“凉食”的习惯。
什么叫“凉食”,简单说就是短时间可以存放的食物。如做些糕点,做些冷食,那冷食过夜了,可能味道就不好,像隔夜饭,隔夜菜之类,为了保存食物隔天不变质,于是人们用到各种方法,最简单就就是找来一些植物包裹食物,于是蕉叶糍,灰水粽一类就出现了。
灰水粽也是经典的“凉食”,简单说就是用处理过的草木灰水和糯米,经过一系列操作,然后包成粽子,可以存放一段时间不变质。
从传统的民间民俗文化来说,直白点讲,七月十四这一天主要是“糊弄”鬼的,是防止,或是说讨好阴间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干扰到自家先人。而糍粑,灰水粽,都是用糯米为主要原料,有粘性,祭供给这些孤魂野鬼,就是为了能堵住他们的嘴。
早些年在乡村,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有老人蹲在田埂边,村道旁边,把蕉叶糍,灰水粽掰成小块,撒向稻田,路边,嘴里低声絮语:“吃饱了莫回头,安心上路。”
这也是传统的仪式之一。
只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于传统节日的东西看法就很多了,对封建迷信的批判,对生活作用的无效,讲这些都无所谓了。
只要知道,这灰水粽好不好吃,这蕉味糍是什么馅的,这就够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