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记者唐婕
“《知音大戏》不仅是一部大戏,更应是弘扬知音文化的一步大棋。”9月6日,武汉知音文化研究会召开《知音大戏》与知音文化座谈会,来自文旅部门、高校科研机构、文旅企业、新闻媒体及文化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理论研究、实践创作、传播运营等不同维度,为知音文化传承创新和《知音大戏》创作献智献策。
锚定“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今年武汉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武汉文化旅游集团提出精心策划打造《知音大戏》驻场演出节目。
《知音大戏》与知音文化座谈会现场。记者彭年 摄
湖北省文旅厅艺术处张小波主任,武汉知音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武汉知音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姚伟钧,武汉知音文化研究会会长、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授程洪,武汉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武汉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乐军,长江网总编辑、高级记者杨文平,南京华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导演黄楼等参加座谈。
知音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纽带
“知音文化是武汉特有的文化基因,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首先聚焦知音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展开热议。
武汉知音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则从历史维度出发,提出“从伯牙子期到多元知音”的创作思路。他认为,知音文化的内涵不应局限于传统故事,还可延伸至三国“桃园结义”的志同道合、辛亥革命志士的理想共鸣,乃至当代人对精神契合的追求。“要通过历史故事的解构与重构,让千年知音文化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连接。”他强调知音文化具有“不可复制性”,是武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标识。
他建议《知音大戏》在创作中可融入更多湖北历史上的 “知音故事”,比如楚地历史人物间的惺惺相惜、近现代志士仁人的理想共鸣,让剧目既有历史厚度,又能与当代观众的“情绪价值”需求同频共振。
武汉知音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在座谈会上发言。记者彭年 摄
武汉知音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姚伟钧指出,知音文化的精髓在于“情感共鸣”与“精神契合”,其蕴含的亲情、友情、家国情怀,不仅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他特别提到,知音文化是我们的瑰宝。“要打好‘知音牌’,讲好知音故事。”
武汉知音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姚伟钧在座谈会上发言。记者彭年 摄
武汉知音文化研究会会长、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授程洪则着重关注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他提出要加快知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并建议《知音大戏》需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要深挖文化内涵,又要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更要考虑海外传播的“文化折扣”问题,通过音乐、视觉等无国界的艺术语言,让知音故事被全球观众理解与喜爱。
武汉知音文化研究会会长、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授程洪在座谈会上发言。记者彭年 摄
聚焦创作实践,科技赋能打造来汉“必看大戏”
“希望《知音大戏》以穿行古今的视角和情怀,以知音文化为主线串起江城的演艺时空。”武汉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武汉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乐军重点阐述了《知音大戏》的创新方向。
他建议采取“内容、形式、运营”三位一体的创新路径。内容上,既要精选历史经典叙事,对文化基因进行深度解码和创造性转化,又要融入当代情感表达,打破艺术门类界限,打造文旅演艺精品;形式上,营造沉浸式场域,借助AR、VR、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运营上,采用“创作+运营”招标模式,优化票务、场务管理,开发多元商业模式,延伸IP价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武汉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武汉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乐军在座谈会上发言。记者彭年 摄
南京华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导演黄楼则从实践角度分享了创作经验。他以安徽徽州古城、山东潍坊风筝会等文旅项目为例,提议《知音大戏》需注重“细节真实”与“叙事节奏”:“舞台道具要符合历史朝代特征,剧情设计更要层层递进,通过矛盾冲突与情感高潮,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南京华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导演黄楼在座谈会上发言。记者彭年 摄
讲武汉故事,借助知音文化做好国际传播
“知音文化不仅要‘演出来’,更要‘传出去’。”长江网总编辑、高级记者杨文平从传播角度提出建议。他表示,知音文化是中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性名片,更是讲好武汉故事、建设长江文化高地的重要载体。“知音文化在国际交流、国际传播方面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谈及具体传播路径,杨文平提出“品牌活动+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思路。他介绍,长江网近年来通过“沿着长江读懂中国”等系列活动,也将知音文化推向世界。面对AI技术浪潮,杨文平认为科技是文化传播的“加速器”,他建议打造AI生成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让知音文化“年轻化、潮流化”。“让大家在体验中感受知音文化,这样才能让知音故事越讲越新、越传越远。”
长江网总编辑、高级记者杨文平在座谈会上发言。记者彭年 摄
湖北省文旅厅艺术处张小波主任在总结发言中,对本次座谈会的价值与意义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此次会议汇聚了各方面的代表,从文化内涵解码、艺术创作实践到传播运营创新,为《知音大戏》的推进与知音文化的传承搭建了“智慧桥梁”。
他强调,下一步应重点把握三个方面:锚定“文化根脉”,让剧目成为展现武汉城市气质的“文化窗口”;紧扣“文旅融合”,借助全省文旅资源整合优势,扩大剧目影响力;强化“创新赋能”,既要善用AR、VR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也要注重人才培育与资源整合,让《知音大戏》成为武汉文旅的“新名片”,让知音文化成为湖北走向全国、连接世界的“文化纽带”。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徐嘉潞 值班编辑 王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