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大境门”文化日戳
图:这枚日戳类似风景日戳,由于直径35mm,只能归文化日戳。
在万里长城的众多关口中,唯有张家口的这一关口被赋予了独特的命名——“境门”。这个称谓蕴含着“边境之门”的深远意义,象征着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大境门,坐落于张家口市区的北端桥西区,不仅是万里长城的四大关口之一,更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齐名,共同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大境门外,东、西太平山雄伟对峙,地势显得异常险峻。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陆的交通要道。正因为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当年的塞外铁骑从未从大境门攻入中原。
图:民国时期“大境门”
正中门楣上,刻有“大好河山”四个颜体大字,每字足有一米见方,气势豪放,笔力苍劲,为最后一任察哈尔都统高维岳于民国十六年(1927)所写,更是彰显了这一关口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大境门段长城,全长450公里,历史可追溯至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是在北魏长城的旧址上进行的重建,至今已历经五百余载风雨沧桑。其中属于桥西境内长城全长3700米,皆沿山势修建,就地取材,以石垒筑,灰浆勾缝而成。
明万历年间,为了方便关内外百姓的通行又增设了小境门(亦称西境门)。清顺治元年(1644),北方边塞相对平静,为了发展同西北各民族的贸易往来,修建了大境门。从此,张家口由军事重镇转变为西北商途上的一座重要的贸易之都。著名的张库大道就是从大境门向西,沿长城脚下的西沟走行,一直通达蒙古的库伦,也就是今天的乌兰巴托。
大境门长城不仅历史悠久,其建筑结构也颇具特色。这里设有两座敌台,一座水关,以及一座北魏时期的烽火台。在地理位置上,大境门长城北侧设有两座城门,即大境门与西境门,而南侧则有一座宁远堡城门,名为永顺门,共同构成了这一区域的坚固防线。此外,大境门的南侧还设有互市边堡,与西南的张家口堡遥遥相望,共同构成了这一地区的独特防御体系。
大境门不仅有宏伟的建筑和秀丽景致,而且有着光荣的历史。
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反清,康熙征召塞外八旗兵于张家口,大批骁勇的八旗兵从大境门源源不断进入中原,赶赴南方。张家口大境门为平“三藩之乱”起了重要作用。
康熙三十六年(1697)第三次北征噶尔丹,其主力部队就是从张家口大境门誓师出发的。平定噶尔丹后,张家口二百多年来无战事,终于发展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陆路商埠,出现了著名的张库商道,这条商道的集散点就是大境门。由于张库大道的繁荣,清廷把第一条国有实用铁路修到张家口,1909年由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率领数万抗日同盟军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门,抗击日寇,收复失地。
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就是从大境门攻入张家口,从日寇手中解放了这座塞外古城。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五万人马全歼于大境门之外,张家口获得第二次解放。
大境门历尽沧桑,是张家口历史的见证,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与大境门密切相关。大境门既目睹了旧中国的贫弱,也目睹了新中国的兴旺和塞外张家口的历史巨变。张家口人以大境门为荣,大境门也自然成为张家口的象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