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首批19件水文化遗产名录,从806件遗产资源中,经过初选、专家推荐甄选、集体研究等环节最终确定,于9月5日,以直播方式向社会发布,带领观众“云访”遗产现场,感受彩云之南水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一、发布背景
云南山川秀美、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江河纵横,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其中多条为跨境河流,滇池、洱海等高原湖泊星罗棋布。云南各族人民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江河湖泊水文化、民族水文化、茶马古道桥文化等多元水文化体系,留下丰富水文化遗产,为水利事业发展注入持续文化动力。为系统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云南省水利厅与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3年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水文化遗产调查的通知》,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组织形式、调查实施步骤、成果质量控制等内容。各州(市)、县(市、区)水利及文旅部门全员参与,致力于全面摸清全省水文化遗产家底。
二、发布名录
唐涛 摄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起源于1300年前,属于红河流域。经过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的传承,“山地、水系、森林、梯田、村寨”五素同构循环发展,有着槽口分流、木(石)刻分水、环坡分水、上蓄下流、跌水消能、流水开沟、水力冲肥等技艺遗存,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
朱俊霖 摄
石龙坝水电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山区海口街道办事处螳螂川畔。是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有侧向取水排沙、束水冲沙、压力木管输水、糯米灰浆替水泥、梯级开发提高水能利用效率、抽水蓄能增能效等8个方面技术亮点,是中国人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水能资源自主开发、管理和使用的成功范例,孕育了尊重科学的专业精神、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团结高效的协作精神、自主创业的爱国精神,并传承百年。
李海燕 摄
海口川字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山区海口镇中滩村,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滇池水经川字闸导入螳螂川、普渡河,最终流入金沙江。桥分跨于由河心小岛分隔形成的三股河道之上,可启落木板为闸,故称川字闸。
刘一波 摄
流浪河磨房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古墨村,建于清嘉庆年间(1800年),有水磨坊遗址27间,碾子坊遗址2间,榨油坊遗址2间,造纸坊遗址1间,石桥9座,古老的石木结构机械,在强劲的水流驱动下自动工作。
唐涛 摄
双龙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为典型的廊桥建筑。《重建双龙桥阁楼序》和《重建双龙桥阁楼功德碑》碑刻立于北面,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凝聚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聪明智慧。
李睿宁 摄
玉津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跨澜沧江水系的黑惠江,是沙溪古镇的母亲河,茶马古道沙溪古镇南下大理、北上丽江的重要桥梁,承载着沙溪古镇厚重的历史。古桥头有一碑廊,石碑内容为《修桥募引》。
瑞丽市文旅局 供图
畹町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接德宏州瑞丽市和缅甸九谷市,位于中缅两国的界河—畹町河上,是中缅两国的国界桥,民国27年(1938年)8月31日建成通车。
刘海轩 摄
金沙江皎平渡口: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北部金沙江南岸。1935年,在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人的指挥下,红军靠木船从此渡过金沙江,摆脱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丘北县水务局 供图
象鼻岭古水利工程:位于丘北县城边,碧水连天,风光秀丽。它横跨于美丽的清水河上,桥身背负青天,清泉从桥身上流淌,整个桥身全用五面石镶砌,犹如巨龙,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黑井庆安堤:位于楚雄州禄丰县黑井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防治泥石流的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黑井庆安堤起于龙沟河河尾喇叭口的喉部,止于龙沟河与龙川江交汇处,沿河岸逐级而筑。
冯家豪 摄
南桥水电厂:位于红河开远市南郊,是珠江流域内第一座水力发电厂;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月18日开工,1942年落成,沿河在山腰陡壁上开挖引水渠径流引水发电,它在设备、总装机容量、设计水头等五个方面创云南当时电力技术先例。
九龙池古建筑群:位于玉溪市红塔区西北10公里的奇黎山,有大观楼、九龙宫、五司庙、古戏台、听泉楼、三圣殿、文星阁,始建于明代万历中叶(1588年—1603年),清雍正七年续修,清光绪十四年重修,清嘉庆年间,为新兴州十四景第一名胜,在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宗教文化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朱翰森 摄
珠江源风景区:珠江源风景区的马雄山自古有“一水滴三江,一脉隔双盘”之称,徐霞客《滇游日记·盘江考》准确地指出此为珠江发源地。1985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经多方考察论证,正式确定珠江发源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沾益区马雄山,东麓出水洞处为珠江正源,并和曲靖地区行政公署联名同竖《珠江源碑记》。
贾鑫妍 摄
弥苴河古河堤:古河堤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自唐至清的长久治理,呈鱼脊状高于两岸田庐,形成涵、闸、坝、沟集于一体,排、灌、渔、航汇于一河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马炯妍 摄
大龙洞: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蜀郡梓潼人文齐到朱提任职,率领当地人民“穿龙池,溉稻田,为民兴利”,龙洞即为那时开凿,系古水利工程,位于昭阳区北闸镇北闸村二组116号。
昆明水文站 供图
昆明水文站:昆明水文站,原名敷润桥水文站,始建于1928年,是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普渡河上段滇池最大入湖河流盘龙江干流上的国家基本水文站。设立于江边的铜犴报警系统,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昆明有童谣唱道“金牛叫三声,水淹大东门。”水位观测始于1887年,其石制水标为昆明最早的水文观测装置。
宋桥元 摄
轮放大海子水规碑: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现存于保山前大海子东堤水管所内,记载诸葛堰历史(三国时期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设计并带领军队所建,又称大海子)及堰水使用次序等有关规定条款,是大海子水利设施使用管理的法规性碑文,呼吁民众“庶人心平而水利均,照班分放大海水”。
开屏新闻资料图
傣族泼水节: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传统新年庆典,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多在阳历4月中旬举行。节日以相互泼洒清水为核心,象征洗净烦恼、祈求吉祥,同时伴有浴佛、划龙舟、放水灯等仪式活动。
吴昊 摄
大观楼楹联: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1765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的180字长联,上下联分别以滇池自然景观和云南历史变迁为主题,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书法家赵藩以楷体重书此联并刻制留存,原木刻联作为文物珍藏。
三、鲜明特征● 类别齐全
首批水文化遗产名录包含水利工程13件(水利水电工程2件、堤坝渠堰闸4件、桥涵码头4件、池塘井泉1件、水力器械1件、工程管理机构1件),水文化场所3件,碑碣1件,文学、艺术与传说1件、民俗节庆和纪念活动1件。其中,金沙江皎平渡口作为红色水文化遗产,具有特殊历史意义。
● 历史悠久
首批水文化遗产名录涵盖西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5年)开凿的古水利工程昭通市昭阳区大龙洞、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傣族泼水节、起源于1300年前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建设的弥苴河古河堤,以及明代万历中叶(1588—1603年)建设的九龙池古建筑群,9件清朝和4件民国时期建设的水文化遗产。
● 价值突出
首批水文化遗产名录治水特色鲜明,历史及科技价值重大、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突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红色基因。有世界文化遗产1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件,省级风景名胜区1件,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件,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件。
四、持续推进
云南省水利厅将进一步推进水文化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持续发布名录,深入挖掘水文化当代价值,打造水文化主题精品线路与研学体验基地,推动“水文旅”、水上运动等融合发展,探索水文化资源向绿色水经济转化的实现路径和模式,持续通过新媒体传播、教育推广、公众参与活动等方式,拓宽水文化传播路径,引导社会共同守护云南水文化遗产。
来源 “云南水利”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曹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