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位于丹阳大运河中段的陵口镇,是丹阳四大古镇之一,距今至少有1500多年历史。运河水缓缓流淌,见证千年古镇焕发出新的容颜。
“陵口”这一地名是怎么来的呢?据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礼刚介绍,所谓“陵口”,指的是六朝时期齐梁两代皇族陵墓区的入口。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的老家都在丹阳,齐梁两代皇帝驾崩后,也都葬在了丹阳。昔日齐梁两代帝王拜祀祖先时,需要沿大运河乘船来到今天的丹阳境内。为了行船方便,河工便从大运河挖掘出一条支流,一路向北,流经陵口,这就是萧梁河。多座南朝陵墓,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萧梁河两岸。
记者在萧梁河陵口境内看到,两座石兽隔河相望,东为天禄,西为麒麟。这两座石兽犹如陵区的守护者,矗立在乡间地头,记录着随水而逝的六朝往事。据悉,陵口石兽是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中最大的两只,体态优雅,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天禄和麒麟都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祥瑞之兽,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通常来说,天禄顶部雕饰双角,麒麟则为独角。
沿萧梁河一路前行,路边不时可以见到六朝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以陵口为起点的六朝石刻群,构筑起丹阳辉煌灿烂的六朝石刻文化。南宋大文豪陆游当年经过陵口时,见到过这些石刻。陆游在《入蜀记》里如此写道:“过陵口,见大石兽,偃仆道傍。”
“现存的这些石刻,有石兽、方形石础、石柱、石龟趺等。”负责看守文物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丹阳市文物局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已在石刻周边增设了围栏,为这些文物筑起了一道防护屏障。
对于六朝石刻,当地百姓再熟悉不过,并且有着特别的感情。“我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相传萧梁王的灵柩就是顺着这条河,一路运到后面的山上,河两岸还有麒麟、天禄看守着呢。”谈起这些石刻,家住萧梁河旁的郦阿姨有着说不完的话。郦阿姨说,近几年,随着大运河整治工程的推进,萧梁河的河道也跟着拓宽了。如今河水越来越清澈,大家看着格外舒心。
陵口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旧时古运河畔拥有古驿、古埭、古港、古寺、古渡等众多古迹,被人们称为“陵口八景”。历经岁月沧桑,这些古迹大多已是无从寻觅。
陵口镇上栅口村南的京杭大运河北河堤上,立着一块“大运河义渡碑”。这里以前是栅口渡口,“栅口古驿”曾是“陵口八景”之一。这块义渡碑发现于2005年,为青石质地,高约两米,刻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如今栅口古驿早已不存,只有这块大运河义渡碑,默默地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运河义渡碑”也已增添围栏加以保护。
根据碑文记载,京杭大运河上的栅口渡口,在康熙五十年时(1711年)就已存在。到了嘉庆年间,因渡船损坏,渡口停航。僧人普信四处化缘,村民捐资修缮了渡口和渡船。
“绿遍千村叫杜鹃,余寒犹未脱吴绵。暮云青草夹冈埭,春水小风陵口船。”这是清代诗人厉鹗对陵口风景的赞美。历经千年风雨,陵口古镇,正焕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风采。(记者 孙力 卞婷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